广东省急诊专科护士培训
个案护理题目 1例心搏停搏60分钟病人复苏成功的护理 姓名: 何丽琴 中山市南朗医院急诊专科护士 广东省护理学会门急诊专业委员会 2011年9月——2012年1月 1例心搏停搏60分钟病人复苏成功的护理 中山市南朗医院急诊专科护士 何丽琴 一、病例介绍 患者江青松,男,43岁,因“持续胸骨后压榨样疼痛3h”于 既往无冠心病史,急性病程。 入院体查:T 心电图:窦性心律、1、AVL、V1-V5导联ST段抬高0.15-15mv。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29.58*109/L,HB 冠状动脉造影:右冠优势型,开口痉挛,未见狭窄,左前降支开口60%局限狭窄,近段90%局限狭窄,内见血栓形成。 入院诊断: 1.冠心病 急性广泛前壁,侧壁心肌梗死 心室颤动电除颤后 心肺复苏术后 2.急性胰腺炎? 诊断依据: 患者有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如吸烟、本次因“持续胸骨后压榨样疼痛3h”入院,心肌三项:肌红蛋白>4009ng/mL,肌钙蛋白13.24ng/mL,磷酸肌酸激酶MB同功酶283ng/mL,心电图提示:I、AVL、V1-V5导联ST段抬高0.15-1.5mv,诊断“急性广泛前壁,侧壁心肌梗死”明确。 转归:患者于 二、护理过程 1、护理诊断:组织灌流量改变 评估:早期主诉胸痛,心前区或胸骨后痛,为压榨性的,剧烈而持久,有濒死的恐惧感,由于患者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开口60%局限狭窄,近段90%局限狭窄,导致严重的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介入手术IABP(主动脉球囊反搏术)治疗后,心排出量降低致组织灌流减少有创血压偏低。 计划:患者胸痛在入院介入手术后2—3小时得到缓解,在1周内发作次数明显减少,血压维持130-80/60-80mmHg。 实施:1.1护理措施应以减轻心脏负荷为目标,绝对卧床休息、平卧位,降低心肌耗氧。 1.2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持续心电监护,监测血压、平均压、中心静脉压、心律、心率、尿量、24小时出入量,密切观察机械辅助循环的运转情况、监测反搏压、有创血压的变化、心电图的波形等,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或能早期发现并发症的先兆,以便及时用药。 1.3吸氧2 1.4镇痛,予以吗啡3-5mg稀释后静推,观察有无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及时按医嘱扩冠治疗如:阿斯匹林、波立维等。 1. 5 血管活性药物,多巴胺组液体输液泵维持,速度以血压波动调节。 1.6手术治疗,行PIC(经皮冠状A介入)、临时起搏电极植入、IABP(主动脉球囊反搏术)治疗。 1. 7手术三天后拔出IABP管,左股动脉穿刺部位按压15分钟,沙袋压迫6小时,拔管后局部无出血、红肿、足背A搏动良好、皮肤温度和颜色正常、血流动力学稳定。 评价:患者胸痛在入院介入手术后3小时得到缓解,住院期间偶有心前区不适,呈一过性,时间短暂可自行缓解,血压维持120-77/55-80mmHg。 2、护理诊断:焦虑 评估:患者剧烈胸痛、濒死感有关;对患病原因及本疾病的相关知识缺乏,担心疾病的预后。 计划:患者住院期间了解相关知识、配合治疗护理,在一周内主诉紧张感减轻、舒适感增加,情绪稳定。 实施:2.1护士与患者保持良好的沟通,向患者讲解疾病的知识,及时解答患者问题,针对性进行解释和安慰,指导患者做放松技术:深呼吸,全身肌肉放松,出现不适时及时通知医护人员,不要紧张。 2.2向病人讲明保持良好心理状态的重要性,配合医护人员做好各项治疗,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疾病的痊愈,介紹病人认识同类手术后康复患者,通过"現身說法",传递良好的医疗信息,减轻病人的焦虑,鼓励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3病房保持安静、整洁,温度20-25℃,湿度50-60%,降低各种仪器报警声,护士在操作时动作轻柔、迅速、有条不紊,给患者一种信任咸。 2.4做好患者家属工作,取得合作与理解,鼓励家属参与对患者的护理,主动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 评价:患者住院第二天有点烦躁不安,给予镇静治疗后安静入睡,住院期间情绪稳定,配合治疗。 3、护理诊断:躯体移动障碍 评估:要求绝对卧床休息,行IABP术后患者要平卧位并保持穿刺肢体伸直状态,避免屈曲。 计划:一周内绝对卧床休息,不出现压疮,保持IABP管不要打折、扭曲或牵拉脱出直致拔管。 实施:3.1鼓励患者咳嗽、咳痰,定时翻身拍背,每2小时协肋患者健侧翻身一次,翻身不超过30º,并保持穿刺左腿与IABP管平行。 3.2患者术后第二天出现烦燥不安,行冬眠疗法:氯丙嗪、异丙嗪镇静。 3.3适当按摩和被动活动肢体,防止压疮,每4小时按摩术侧肢体15分钟防止血栓形成。 3.4观察穿刺左脚循环情况:足背动脉搏动、皮肤颜色、皮温、感觉及肢体活动等。 3.5保持大便通畅,训练床上大便,绝对卧床休息的病人,不能活动,胃肠蠕动减弱,也有的病人不习惯床上排便,而易发生便秘,排便用力会增加心脏负担,诱发心律失常、心衰,宜清易消化饮食,富含纤维素的食物,适当按摩腹部以促进肠蠕动。 评价:患者住院期间未出现压疮,手术三天后拔出IABP管,无意外脱管。 4、护理诊断:有感染的危险 评估:皮肤破损,胸前有一4×5大表皮破损(因急诊心跳呼吸骤停,自动心肺复苏仪胸外按压1小时所致);介入性治疗PIC术后,IABP导管穿剌部位;留置尿管。 计划:胸前皮肤一周内结痂,IABP导管穿刺部位、股静脉穿刺点不发生红肿感染,不发生尿道感染。 实施:4.1每日监测T、P,T38.5ºC以上警惕感染发生。 4.2胸前区破损皮肤外科常规消毒后敷安尔碘纱块,每天换药一次,保持局部干燥。 4.3每日左股动脉穿刺部位换药并观察局部有无红、肿、热、痛等情况,有渗血及污染随时更换敷料。 4.4保持外阴部皮肤清洁,预防感染,每日早、晚二次外阴消毒,尿袋置于床侧下部,防止倒流逆行感染。 4.5防止IABP管脱出,在导管 4.6遵医嘱按时给予抗生素。 4.7增加营养,供给足够能量、蛋白质、维生素、水分,避免饱餐。 评价:胸前皮肤三天干燥结痂,左腿IABP导管穿刺部位直至拔管未发生感染,股静脉穿刺点不发生感染,未发生尿道感染。 三、讨论 1、充分认识急诊护士必须具备很高的抢救意识、抢救水平,能够熟练使用各种先进的急救医疗仪器,抢救时做到人员到位,行动敏捷,有条不紊,分秒必争,分工明确,密切配合,本案例患者病情变化快,由发现心梗到出现心跳骤停短短2分钟,在抢救室立即行心肺复苏,医生胸外心脏按压,一名护士开放气道行呼吸球囊通气,一名护士准备除颤仪和气管插管用物,一人建立静脉通道,由于抢救及时到位,患者1小时后恢复自主心跳、呼吸,2小时神志转清,未造成脑部组织明显损害,为后续的治疗并康复出院创造有利条件。 2、心搏骤停立即给予复苏处理,连续、持久、有效的胸外心脏按压部分替代了心脏的收缩功能,达到维持血液循环的目的,本病案使用美国蓝仕威克心肺复苏仪,氧气驱动,压力30 3、注重早期除颤,在发生心跳骤停的患者中约80%为室颤,室颤最有效的治疗是电除颤,及时除颤患者生存机会将大大提高,每延迟1分钟除颤,转复成功率下降7%,心跳呼吸停止1分钟内给予心肺复苏术,复苏成功率40-60%,电除颤后可达90%以上,本案例由于在急诊室发生室颤,第一时间给予除颤,反复除颤7次。 4、积极介入治疗,本案例患者经抢救复苏后送入院,立即送介入室行手术:急诊PIC(经皮冠状A介入)、临时起搏电极植入、IABP (主A球囊反搏置管术)治疗,[IABP治疗作为机械辅助循环的一种方法,利用球囊在心室舒张期充气,加大主动脉舒张压,从而改善冠状动脉供血和心肌供氧,在心肌收缩前气囊放气,主动脉压力下隆,心脏后负荷下隆,心脏射血阻力降低,心肌耗氧量下降,达到改善心肌功能的目的].术后精心的观察和护理使患者住院期间病情稳定、未出现相关并发症,心功能指标趋于正常,缩短了住院天数,可以步行出院。 5、临床上凡来诊患者心脏骤停、呼吸停止行心肺复苏已历时30分钟者,而出现下列情形是终止心肺复苏的指征:(1)瞳孔散大或固定;(2)对光反射消失;(3)呼吸仍未恢复;(4)深反射活动消失;(5)心电图成直线。本案例患者行心肺复苏从心跳骤停到恢复自主心跳、呼吸达1小时,如果按常规终止抢救或者不作为,患者都有可能造成死亡或不可逆转的脑损害,因此在临床上建议当考虑给予有限治疗或终止维持生命的治疗时,要特别谨慎。 6、由于本案例的抢救过程发生在下午,工作人员加上实习学生和进修人员,人员比较多,个个想参与,在抢救过程中用物摆放比较混乱,行气管插管后操作者找不到呼吸球囊,建议在以后抢救中,用过的抢救仪器放到治疗车上,其他人员不得移动抢救用物,抢救完成后再消毒定点放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