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博爱医院外科 卢柳娟 一、 输血疗法的发展背景 1、人类进行输血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澳大利亚土行输血的历史已有数千年之久。西方医学史上最先进行输血实验的是法车的丹尼斯。 ◇1667年6月15日,他把一只羊身上的血输给一个15岁的男孩。输血是用银质管子连接小羊动脉与人体静脉的办法来进行的。由于这种输血方式造成的严重危险,这种输血方法很快遭到谴责和禁止。 2.直到19世纪初期,医务人员才重新开始输血实验。英国的布伦德利注射器于1818年在伦敦盖伊斯医院进行的输血,是第一次成功的输血。最初,他只是给一些没有希望的病人输血,但是在1829年,一个大出血的病人因为输血得到了拯救。 ◇在1870~1871年的普法战争中曾大量采用输血的方式来拯救受伤的士兵。这时输血遇到的困难,主要是血凝固。 ◇1900年,奥地利病理学家兰德斯坦等人发现人类有四种不同类型的血型。1910年,捷克血清学家詹斯凯指定A,B,AB和O代表这四种血型。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血凝结构的问题:在输血前必须进行血型检查,输血者和受血者的血型必须相容。对各种血液适应性的认识,终于使输血变得安全了。 3.早期的输血,大多数都是直接从献血者输给病人。因为从献血者身上抽出的血如果不马上输给受血者,血液就会凝结。1914年,发明出了用枸橼酸纳溶液保存血液的方法, ◇在当前尚无有效办法完全避免因输血感染肝炎,艾滋病的情况下,自身输血和血液稀释开始受到重视。 二、 输血疗法目的 1.恢复血液容积,治疗出血性休克。 2.增进血液携帶氧能力。 3.补充白血球以增加加抵抗力。 4.补充凝血因子、血小板,改善凝血功能,以控制及預防出血。 三、临床常用的血液种类与保存温度、保存期 1、全血:用于大出血、换血特别是新生儿溶血病。 保存温度:4±2℃ 保存期:21天 2、红细胞制剂:补充缺少的红细胞,纠正缺氧状态,用于贫血治疗。 浓缩红细胞(CRC)和红细胞悬液(CRCs):保存温度为4±2℃;保存期为30天内 3、白细胞红细胞(LPRC):保存温度为4±2℃;保存期为受血者ABO血型相同。 4、 洗涤红细胞(WRC):洗涤红细胞:最常用于因输血而发生严重过 敏反应的病人。也常用于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保存温度为4±2℃,24小时内输完。 5、冰冻红细胞(FTRC):可长期保留红细胞,主要用于保存世界上的稀有血型,供稀有血型者输用。保存温度为4±2℃,解冻后24小时内输注。 6、手工分离和机器单采浓缩血小板(PC—1):保存温度为22±2℃(轻振荡);保存期普通袋为24小时。 7、机器单采浓缩白细胞悬液(GRANs):保存温度为22±2℃,24小时内输注。 8、新鲜液体血浆(FLP):保存温度为4±2℃,24小时内输注。 9、新鲜冰冻血浆(FFP):保存温度为-22℃以下;保存期为一年。 10、普通冰冻血浆(FP):保存温度为-22℃以下;保存期为四年。 四、手术及创伤输血指南 1、浓缩红细胞 用于需要提高血液携氧能力,血容量基本正常或低血容量已被纠正的患者。低血容量患者可配晶体液或胶体液应用。 (1)血红蛋白>100g/L,可以不输。 (2)血红蛋白<70g/L,应考虑输。 (3)血红蛋白在70-100g/L之间,可根据患者的贫血程度、心肺代偿功能、有无代谢率增高以及年龄等因素决定。 2、血小板 用于患者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伴有出血倾向或表现。 (1)血小板计数>100×109/L,可以不输。 (2)血小板计数<50×109/L,应考虑输。 (3)血小板计数在50-100×109/L之间,应根据是否有自发性出血或伤口渗血决定。 (4)如术中出现不可控渗血,确定血小板功能低下,输血小板不受上述限制。 3、新鲜冰冻血浆(FFP) 用于凝血因子缺乏的患者。 (1)PT或APTT>正常1.5倍,创面弥漫性渗血。 (2)患者急性大出血输入大量库存全血或浓缩红细胞后(出血量或输血量相当于患者自身的血容量)。 (3)病史或临床过程表现有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 4、全血 用于急性大量血液丢失可能出现低血容量休克的患者,或患者存在持续活动性出血,估计失血量超过自身血容量的30%。回输自体全血不受本指征限制,可根据患者血容量决定。 五、输血治疗的不良反应 1、溶血性输血反应 (1)原因:输注血型不相合的血液 、冷抗体导致的溶血、血型抗原的变化。 (2)发生机制:溶血性输血反应在血管内立即发生者为血管内溶血,多见于ABO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反应,一旦发生,血红蛋白从红细胞释放进入血浆,并与珠蛋白结合,运送到肝脏进行处理。 (3)临床表现:有头部胀痛、面部潮红、恶心呕吐、心前区压迫感,四肢麻木、剧烈腰痛、血红蛋白尿和黄疸、常伴有寒战高热、呼吸困难、血压下降,最后出现肾衰竭。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4)防治及护理措施: 1、输血前检查,严格执行查对制度,防止输血操作失误,开始输血后15min内输血速度要缓慢, <20滴/min,要注意观察反应,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立即中止输血,保留静脉通道,皮下注射1:1000肾上腺素0.5-1ml,安慰病人,立即通知医生,再次核对血液或血液成分,以确定血型有无错误 3、把余血即送检验科行血型和交叉配血试验,同时作涂片和细菌培养。 4、留置尿管,留取反应后第一次尿标本立即送检。观察尿色、每小时记尿量、记录出入量 5、保护肾脏功能,解除血管痉挛,给予腰部热敷。 6、按医嘱采取改善微循环,维持血压,碱化尿液和利尿等措施。必要时透析治疗。 2、发热反应(发生频率较高的一种输血不良反应) (1) 原因: A、由于血液、储血器或输血器被致热源污染,常见的致热物质有死菌或细菌产物 B、操作过程违反无菌原则,造成输血各环节不同程度的污染。 C、多次输血后,在受血者血液中产生了白细胞凝集素和血小板凝集素,再次输血时,产生凝集,引起发热反应。 (2)临床表现: A、反应症状可出现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1-2小时内; B、表现为发热、发冷、寒战,病人感觉疲劳,体温可突然升高38-41℃,发热持续时间不等,伴有头痛、恶心、呕吐。轻者症状持续1-2小时后缓解,体温逐渐减退 (3)预防及护理措施 A、严格执行输血常规及无菌操作。 B、病人出现发热反应后立即减慢输血速度,反应严重的病人暂停输血,但要保留静脉通路通畅。 C、畏冷或寒战时给予保温。 D、监测生命体征。 E、根据病种、病情选用适当的物理降温,并按医嘱给予解热镇痛药等药物。 F、每输200ml血液在输前给予地塞米松2mg,防止发生发热反应或减轻症状。 3、过敏反应---原因: (1)输入血液中含有对机体致敏的物质,如献血者在献血前服用可致敏的食物或药物。 (2) 献血者的变态反应性抗体随血液传给受血者,一旦与相应的抗原接触,即发生过敏反应。 (3)多次输血者体内产生了过敏性抗体,再次输血时,抗原抗体相结合而发生过敏反应 3、 过敏反应--- 症状 (1)轻度反应较常见,输血后出现皮肤瘙痒、荨麻疹。 (2)中度反应会出现血管神经性水肿,多见于颜面,眼睑、口唇高度水肿明显,还可发生喉头水肿、呼吸困难,支气管痉挛,双肺科闻及哮鸣音,大小便失禁。 (3)严重反应可发生过敏性休克。 3、过敏反应---预防与护理措施 (1)减慢输血速度或立即中止输血,通知医生,保持静脉通路通畅。 (2)遵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皮下注射1:1000肾上腺素0.5-1ml或用抗过敏药物和激素如异丙嗪、氢化可的或地塞米松等 (3)呼吸困难者给予吸氧,严重喉头水肿者行气管切开,循环衰竭者应给予抗休克治疗; 4、 大量快速输血的不良反应 (1)循环超负荷: 1)临床症状:出现呼吸困难、咳嗽、发绀、咳大量泡沫痰,中心静脉压明显升高,血压下降,全肺湿啰音。 2)预防及护理措施: ①应立即中止输血输液,保持静脉通路通畅,迅速采取吸氧、强心、利尿等措施。 ②出现肺水肿时,病人取半坐卧位,用50%的乙醇湿化给氧。 ③严密观察生命体征,记录出入量及病情变化。 (2)枸橼酸中毒: 1)表现为低钙血症,可出现颜面部麻木,手足抽搐和血压下降,严重者导致心跳骤停而死亡。 2)治疗:静脉注射钙离子即可有明显的效果 (3)高血钾: 1)保存血液随着保存天数的增加,细胞的K离子向细胞外转移; 2)表现为脉搏缓慢、低血压和心力衰竭,心电图改变有:T波高尖、P-P间期延长、QRS波增宽。严重者可诱发心脏骤停。 3)护理:立即停止输血,并静脉注射钙剂;必要时使用碳酸氢钠、葡萄糖和胰岛素。 (4)出血倾向:大量输血时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减少;病人大出血时损失部分,止血时消耗部分,导致出血异常。 1)输血过程或输血后皮肤紫癜、穿刺部位淤血。伤口渗血、鼻出血和血尿,严重者可有内脏出血,心功能紊乱,甚至死亡。 2)观察与护理:病人24小时内输血量超过2500ml,小儿超过血容量50%,特别是大量输库血时,要严密观察有否出血倾向,以便及时给予相应处理。 六、输血治疗的护理 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1)血库取血查对 (2)治疗室两人查对 (3)病人床边两人查对 2、静脉的选择: 用管径﹥22G静脉留置针并选择较粗大的静脉进行穿刺 3、血液自血库取出后,为避免血液过冷,应在室温放置15-30min再输入。放置时间不可超过30min,以防污染。若因故在30min内不能输血,血液制品应保存在冰箱冷藏内(2-4℃),不可置于冰冻层内,此方法尽量少用,预防血液成分的破坏。若一次需要用大量的血液制品时,可等量分批从血库取出。 4、严格控制输血速度: (1)输血开始后15min内,速度不超过20滴/min;15min后,若无不良反应,按医嘱调整速度,或调为40-60滴/min。 (2)重度贫血、心肺功能不良的重症病人、小儿等输血速度酌减,一般每分钟输入1-2ml;新生儿一般每分钟不超过8-10滴,如有心力衰竭、肺炎或早产儿每分钟以4-5滴为宜。 (3)护士至少在病人床旁观察15min。 (4)大出血导致严重血容量不足者,应按照病情需要快速输血。 5、增加巡视次数,了解输血情况。 6、严密观察输血不良反应,采取相应紧急措施,减少意外发生。 7、做好病人卫生宣教。 8、做好输血后记录和用物的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