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遗传
有家族中风史的人,患中风的危险比没有家族史者高10倍。因此,人们在预防中风时,不能不考虑到自己是否中风的高危人群。
二、低蛋白
国际中风学会的最新资料说明,血浆中白蛋白过低,预示中风的准确性高达75%,比高纤维蛋白、高血糖的预报价值都高。而美国学者发表对832人经过20年研究的报告说,高脂肪对中风发病的危险性,被人们大大的夸张了,危害并不明显。这就是说,单就预防中风来说,多吃鱼、蛋、豆制品等高蛋白食物,比提倡低脂饮食更重要些。因为中风易发生的是前者。
三、缺镁
我们看到的资料中,很少谈及缺镁会导致中风。但日本学者对培育的易患中风的白鼠进行研究后发现:吃普通饲料的白鼠发生中风的时间平均为89天;吃加有20%大豆蛋白的饲料,再加0.9%的铝者,平均为344天;而在第二组饲料中再加入0.6%的镁,平均中风时间可延长到416天。白鼠的“长寿经”提示我们,中风也易发生于缺镁者。作为预防,应注意摄入海产品、深色蔬菜和硬壳类坚果等含镁食物。
法则一:控温防暑
酷暑时节,人体血液大量流向体表皮肤进行散热,易致脑部缺血和中暑。这时应用电风扇、空调控制室温,或用温水擦浴降低体温,并及时服用防暑药物。炎热易致血压波动,需注意监测,控制血压稳定。
法则二:合理饮食
夏季因大量出汗或腹泻脱水可导致血容量减少,血液黏稠;饱餐厚味则会增加消化道血流而减少脑血流量,并引发高血脂、高血糖等症,损害动脉内皮细胞,形成动脉粥样硬化症,成为诱发中风的隐患。合理饮食包括每天适量进食葱、姜、蒜、醋及含乳酸菌类饮料;及时饮水补液;三餐饮食适量,以清淡素食为主;多吃蔬菜瓜果、五谷杂粮,蛋类及海产品也不可缺少。同时,还应戒烟限酒。科学饮食不仅增进脑营养代谢,改善脑循环,还可健全机体免疫系统,提高抗氧化能力,减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从而避免中风。
法则三:适当运动
包括加强脑力锻炼的冥想放松、阅读思考和增强体力的有氧运动,如户外散步、体操等。特别值得推荐的是适合各年龄段人群的呼吸操,即按不同快慢节奏运动横膈膜,有意识地控制呼吸的频率和深度,每日2~3次,每次数十遍,不仅提高肺活量,也能有效改善脑供血。
法则四:识别先兆
致死致残性中风发病前可有多种脑缺血发作预兆,如头晕头痛、视物模糊、耳鸣呕吐、言语不清、吞咽障碍、面麻身木、无力抽搐、猝然跌倒、性格异常、嗜睡健忘、意识障碍等,若给予平卧休息、吸氧及改善心脑供血的急救措施半小时后,症状仍不缓解,家人应及时拨打“120”,送患者到有头颅CT和核磁共振的综合医院或神经专科医院诊治。
中风先兆(TIA)又称小中风,现代医学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表现为突然一侧肢体无力、麻木,说不了话,或视力障碍等。虽然这些症状常在数分钟内消失,但其中部分人反复发作,最终可发展为真正的中风偏瘫。
对于TIA,近年已引起人们的重视。但在门诊和病房,除了上述比较典型的症状外,还有许多不太常见的中风先兆,极容易被忽视,希望引起人们的注意。
■口腔溃疡
一位40多岁的中年人,吃饭老是咬破腮帮。为了医治口腔溃疡,他几乎跑遍市内各大医院口腔科,但总是旧伤未好,又添新创。最后经CT诊断,原来是支配左侧颜面部神经的大脑基底结部出现了缺血病灶。
■体象障碍
有两位神志很清楚的老太太,其家属到医院找大夫诉说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一位半夜里老咬自己的胳膊,说:“谁的胳膊放我被窝里了?”另一位则说:“谁的孩子跑到我被窝里了?”王新志教授说,这是大脑右侧顶叶病变引起的体象障碍。还有的病人,你敲着他的腿问他感觉,他却毫无知觉,反说:“谁知这是谁的腿。”
■违拗症
如果有人紧紧握住你的手,久久不松开,千万不要认为他仅是热情所为。他有可能必须要用自己的另一只手帮助才能掰开那只手。这种情况说明他出现了中风先兆——强握症。还有一种叫违拗症,如病人早上起来,一只手穿袜子,一只手脱袜子。其实这种病人心里明白,但手不当家,脱袜子的手有障碍。这两种症状的根源,都在于支配手的大脑额叶出现了缺血灶。
1984年的一天,美国橙县警察局突然接到一个电话。电话是一个醉汉妻子打来的,说她的丈夫酒后闹事,要求派警察协助制服醉汉。当警察赶到出事地点时,看到楼梯平台上站着一个喝醉酒的男子,双手持刀高喊道:“不许上来!”警察踏上楼梯,边走边喊:“不许胡来,把刀放下。”那醉汉欲飞刀伤人。警察眼明手快,“砰、砰”两枪,醉汉应声倒下,不一会儿便气绝身亡。醉汉的家属从门后一拥而出,抓住警察:“我们打电话是想要你们协助制服他,而你们却将他置于死地,我要控告你们。”死者家属一纸诉状把开枪的警察告上法庭。法医检查证明,醉汉死前颅内的蛛网膜已存在着发育畸形的动脉瘤,死因是脑动脉瘤破裂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后结论是:在警察开枪前,死者已经发生了蛛网膜下腔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多因脑血管异常所致,是最常见的脑血管意外之一。本病见于各年龄段,以30~70岁者多见。患者常突然发病,可因用力、饮酒、情绪激动等诱发。临床上可分为自发性与外伤性两类。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一种比较隐匿而神秘的疾病,主要病因为颅内动脉瘤,小动、静脉畸形;其次为高血压动脉硬化、血液病等并发症,约占急性脑出血病的10%~15%。发病都很突然,发病前可以没有任何症状。一般起病后会剧烈头痛、呕吐、意识不清,随后可有抽搐、大量出汗甚至昏迷死亡。本病死亡率较高,10%~50%死于首次发作,而20%病人经抢救保住性命之后,虽然一般不留后遗症,却有反复再出血的可能。可以说如果脑动脉内的畸形问题没有解决,病人仍然生活在危险的阴影之中。脑动脉瘤或畸形的诊断主要靠脑血管造影。值得注意的是,一部分病人在发病初期,表现为行为的改变,如易怒、自私、无所畏惧等。如果发生在酒后的话,那么头痛、呕吐、易怒、无所畏惧等现象,都可能被当做酒醉引起的症状,而延误治疗。
牙周的慢性炎症作为心脏病和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已经被大量研究所证实,而牙齿脱落也与脑卒中有关则鲜为人知。美国一项最新研究指出,在对4万余名男性医务人员进行12年的健康随访中发现,与25~32颗牙组相比,17~24颗牙组发生脑卒中的危险增高50%;1~16颗牙组发生脑卒中危险增高74%。在校正了其他引起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如年龄、吸烟、糖尿病、低收入等,仍然提示缺牙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由此说明,保护牙齿对健康之所以重要,不仅因为它能更好地咀嚼食物,还在于能减少脑卒中的发病危险。
说到保护牙齿,我国学者强调,除了养成早晚刷牙的卫生习惯,还应注意及时治疗牙周炎。正是因为国人普遍对牙周病重视不够,久拖不治,以致80%~90%的成年人患有牙周病,并成为失牙的首位原因。另外,若牙齿已经纷纷脱落或不得不拔除而至牙齿稀少时,应及早镶牙并多吃水果、蔬菜。因为缺牙过多者的中风危险之所以增大,有可能与他们因咀嚼不力导致水果、蔬菜摄入过少有关。
|
问 题 |
询问者 |
回复 |
![]() |
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