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设为首页

不自信、老怕出错、不敢说“不”这些都是童年安全感缺乏的表现

    来源:南方都市报    点击数:504    发布时间:2014/1/11 20:33:00    
更多

 

 

本期专家:

          于东辉 --广州市心海榕心理机构心理咨询专家

      心理学家把“安全感”称为人的心理免疫系统,安全感是儿童生存发展的基本需求,良好的安全感是发展完善人格的基础。不自信、懦弱、怕出错、怕做不到、不敢反抗不敢说“不”、甚至滥交、购物狂、工作狂、囤积症,这都是婴幼儿时期缺乏安全感所导致的。

    个案

    案1例

    因早产,一出生需求总是得不到满足而导致不自信

    三岁半的昊昊是个早产儿,出生后一个月都在医院里的保温箱里度过,医生和护士只会循例去看看他,他饿了痛了不舒服了就会哇哇大哭,但哭的时候常没回应,需求得不到满足,这对他是个特别大的打击。现在的昊昊跟同龄的小孩比起来,显得不够自信,他常问妈妈,“如果我做不到,会怎么办?”

    ◎专家分析出生后的创伤导致安全感不足最难消除

    这是典型的童年早期创伤所导致的安全感不足现象。其实,婴孩从一出生并不是生活在混沌无知的状态中,相反,出生后的经历,从无意识的层面会一直影响孩子的一生。所以,经过儿童心理学家温尼科特等人的反复呼吁,现在孩子一出生就不再是像过去那样被送到冰冷的育婴室,而是直接送到妈妈的手中。昊昊的经历同样如此,由于出生后的创伤经历,所导致的安全感不足,其实是最难消除的一种。在这里,妈妈需要注意如下几点:

    ◎怎么办父母长期陪伴,学习游戏辅导修复创伤

    一:要有足够的耐心,要准备好长时间陪伴孩子,孩子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对周围的事物表现出害怕与不自信的一面,需要妈妈用语言或行为反复地确认。

    二:妈妈能学习一些游戏辅导方法,与孩子在玩乐中,寻找机会来修复创伤。毕竟这种早期的创伤,越早修复越好,拖到成年后再去解决,往往会有更严重的问题产生。

    三:加强与父亲的联系。一个孩子,如果拥有父亲足够的关注,且父亲在孩子心目中又足够强大的话,安全感特别易建立起来。所以,每天让孩子与父亲多玩一点,或在父亲的陪伴下,面对一些生活中的小挑战,都是很好的做法。

    案2例

    乖女孩、尖子生,感觉压力太大,害怕这害怕那

    媛媛小时候特别乖,父母常让她当着朋友的面背诵诗词、表演舞蹈,如果背不出来,妈妈就不高兴,罚她不吃饭。媛媛现在在香港的大学读博士,感觉压力特别大,她总害怕自己英文不够好,白话讲得不好,论文不行。

    ◎专家分析老怕做不到,这也是安全感不足的表现

    安全感不足通常有两种表现,一是怕出错;二是怕做不到。媛媛的情况显然属于后者,在她的内心中存在着一个不停要求自己,不停攻击自己的强大超我。在这种情况下,父母与周围人的称赞,往往变成压力的来源。为了能表现得最好,会不停要求自己,并对达不到目标而感到深深的恐惧。

    ◎怎么办表达出恐惧、看看最坏的结果能否接受

    一:与朋友或老师真诚交流,表明自己的恐惧,比如可直接说,我从小就生活在一个要求非常高的家庭中,一直有许多恐惧,这次完成论文恐惧又出现了,您觉得我可以顺利完成吗?相信问过朋友后,得到的答案与自己想像的不同,也会更具自信心。

    二:可问自己,最坏的结果会如何?想到最坏的结果不过如此,也就没那么多担心了。

    三:可以故意做错一些不重要的事,例如迟到一下,看看有什么后果?!试过之后会知道,其实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后果。

    案3例

    从小被送到乡下长大,长大后成了工作狂

    路路的父母一直想生个男孩,却一连生了两个女儿。路路小时候被父母送到乡下,回到广州后,路路拼命学习,考上了北大。参加工作以后,她也总是很拼命,经常加班,有时候一熬就是几个通宵,终于把身体给累跨了,她现在得了和母亲一模一样的病:腰椎间盘突出,经常会腰酸背痛,有时候还会莫名其妙地感觉特别烦躁,老是想发脾气。

    ◎专家分析父母抚养自己的安全感模式会在自己抚育孩子时无意识运用

    安全感的模式是否会在生理上遗传?这还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但父母对自己的抚养过程中形成的安全感的模式是会被无意识中运用到自己的家庭和抚养孩子身上的。尤其是当一个孩子,特别思念某个亲人,或渴望得到某个亲人的爱时,往往会以模仿对方的方法来表达。这一点蛮奇妙,却是生活中常看到的。例如有一位从小被送到外婆家抚养的男孩,虽然在生活中,与父亲的沟通机会不多,但在初中时,就已经像父亲一样喜欢抽烟喝酒。路路的故事也是如此,当她想得到妈妈的爱,又无能为力时,就会学习妈妈的模式,变得像妈妈一样。如果这时候,正好妈妈的模式又是缺少安全感的,那她也会一样表现出缺乏安全感的模样。每当遇到类似的问题时,就可以参考如下的方法:

    ◎怎么办重新规划人生、反思父母的教育方式

    一:重新规划一下自己的人生方向,寻找更好的生活榜样,多想一下身边朋友与社会上的人士,他们是怎样生活的。从别人的模式中,看一看自己生活中的不足。可拿出一张纸,写一下自己生活模式的十项特征,再加上每项特征所带来的压力度与享受度。比如自己的特征中,有一个完美化倾向,那评估一下,这个特征给自己带来的压力与享受度。从这个过程就可以反思自己的价值观是否存在调整的必要。

    二:要反思一下亲人在心理模式上的不足之处,这个与亲情之爱无关。我们可以非常爱自己的父母,但对于父母生命模式中存在的各种缺陷,也要有清醒的认识,许多人混淆了这一点,认为只要爱自己的父母,就要对父母身上存在的各种问题视而不见,或者统统接受。这其实是不正确的,与父母的亲情之爱,实际上是可以与父母身上因为时代等各种原因造成的不足分离开来,并有一个重新的反思,才能够给今天自己的生命,带来美好的力量。

    案4例

    内心的愤怒,因软弱不敢表达

    小惠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她的需要总得不到满足,有一次她想吃橘子,求了爸爸好几次,他就是不给她买,妈妈还曾当众表扬她,“我家孩子很乖,从来不要这要那。”小惠现在在一家国企做销售,工作很努力,因超额完成销售计划,总经理给予5000元的奖励,但主任认为5000元太多,只给她2000元,她很愤怒,也曾想过争取,却始终没有勇气,最后还是选择了忍气吞声,但内心一直很纠结,不开心不快乐,也很痛恨自己这种软弱的个性。

    ◎专家分析努力满足别人需求却不会满足自己

    生命中不敢说“不”、不敢反抗、不敢主张自己的权益,这也是安全感不足的表现之一,其原因就是怕出现错误,怕得不到家人或身边人的认同。尤其是在传统观念较重的家庭中,父母的权威感较重,对子女要求高,就容易出现这样的人士,他们在生活中往往扮演着“付出者”的角色,方方面面总替别人考虑,努力去满足身边各种人士的需要,但生活中最需要满足的自己,却往往得不到足够的关注。当遇到这种情况时,可以参考如下的方法:

    ◎怎么办学会拒绝首先学会说“我累了”

    一:学会表达。在许多人想像中,说“不”似乎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但对于一个常年习惯去满足他人的需要,而从不会拒绝的人来说,说“不”其实是需要训练的一件事。例如首先要学会第一个词“我累了”,这个词可以用到任何他人所要求而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上,当学会说这个词以后,再来说“我不同意”,就相对容易了。

    二:多考虑一下自己的需要,在满足别人需要时,也努力满足一下自己的需要。例如满足别人两个需要的时候,就可以满足一个自己的需要。

    三:在生活中,可以安排一个“我”的时间,即在这个时间段里,是属于自己的,与他人没有关系。例如在星期天的下午,可以安排二个小时的时间,这个时间段里,只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任何人找自己,除非是非常紧急的事件,否则都拒绝。时间一长,就自然会有成效了!

    

  • 相关资讯

友荐云推荐

乘车路线
暂无填写

联系方式
医疗纠纷投诉电话:0760-88401966
行风投诉电话:0760-88416439
收费投诉电话:0760-88414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