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的抗高血压治疗,能够阻止卒中和心衰发生
■重点不在于能否控制血压,而在于怎样做得更好
和其他任何疾病相比,越来越多的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而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最常见的危险因素。多中心临床试验已经证明,有效的抗高血压治疗能够阻止卒中和心衰的发生。
关于高血压的治疗,现在的争论不在于我们是否能够控制升高的血压,而在于怎样才能做得更好。因为高血压在造成靶器官损害之前不会产生症状,因此很多患者忽视了它的存在而不能有效控制血压。由此目前的挑战是:尽可能将血压降到目标值(<140/90mmHg)和产生最少的不良反应。高血压诊断、评估、治疗的第六联合国家委员会(JNCVI)提出的一些建议值得我们关注。
对于所有可以利用的抗高血压治疗药物,在增多一种药物或换另一种药物之前,应首先根据血压把这种药物增加到最有效的剂量。因为推荐的首次剂量不是最大的安全有效剂量,假如首次剂量不能把高血压降到目标值,同时如没有不良反应发生,可以考虑把剂量增加到最大,当然此时不仅要考虑治疗效果还要考虑耐受性。
结合疗法是第二种观点,这种治疗模式很少受到重视。如果首选药物不能把血压降到目标值,很明显换用另一类不同的单一药物也很难将血压降到目标值。而且从一类药物换到第二类药物是费时、麻烦和昂贵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听到:“隔壁的大妈中风了”、“楼下的大哥偏瘫住院了”这样的话。这让大家难免闻中风而色变。那什么是中风呢?脑中风是人们惯用称法,在医学术语中,它叫脑卒中或脑血管意外,是指在脑血管壁病变或血流障碍基础上发生的局限性或弥漫性脑功能障碍。其起病急骤,来势凶猛,病情变化迅速,所以经常被形象地称为中风。脑中风的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均很高,在我国人口死因中居第二位。为减少脑卒中的发生,降低危险因素是当前脑血管疾病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1.年龄:中风的发生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男性年龄超过50岁,女性超过55岁,就要提高警惕,但目前发病年龄有年轻化趋势。
2.性别:女性在绝经前发病率低于男性,绝经后两者无明显差异。
3.遗传因素:直系亲属(父母、兄弟姐妹)有脑卒中史者,本人患病的可能性是一般人的4倍。
4.高血压:是最重要的脑卒中危险因素,无论是高压(收缩压)还是低压(舒张压)偏高,都明显增加脑卒中的发病率,血压升高程度和发病率成正比,控制血压可明显降低发病率。研究显示,收缩压大于160mmHg和/或舒张压大于90mmHg,中风发生的相对危险性约为一般人的4倍。一般认为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应控制在140/90mmHg以下,但血压不能降得太快太低,以防脑供血不足。此外,还应适当控制食盐摄入量。
5.糖尿病:糖尿病患者不但脑卒中发病率较无糖尿病患者高2倍,并且中风后脑损害程度也较无糖尿病患者重。
关于脑卒中,人们常会提出一连串的问题,如哪些人容易发生脑卒中?哪些信号预示脑卒中可能发生?哪些是脑卒中猝发的危险因素?在这些危险因素中哪些是可以控制的,哪些又是不可以控制的等等。对此,美国心脏学会在最近发布的最新报告中作了回答。
脑卒中的预警信号 这些信号是:面部、手臂或腿的突然麻木或软弱,特别是半边身体。单眼或双眼突然视物不清。突然出现行走障碍,头晕或失去平衡与协调。突然出现不明原因的严重头痛。
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在诸多脑卒中危险因素中,有些是可以人为控制的,只要认真对待就可能防患于未然。这些因素是:高血压、吸烟、高胆固醇、肥胖、缺少体力活动和糖尿病。有些脑卒中因素是我们无可奈何、无法控制的。这些因素是:性别、年龄、种族、家族史和既往卒中史等。
脑卒中的高危人群 脑卒中的高危人群,是指比一般人有更大发病危险的人群。如果发现自己已属于这种人群,而且有部分因素是可以经过努力而改变的话,就应该设法减少这些不利因素。脑卒中的高危人群是指:年龄大于55岁,有脑卒中或心脏病家族史,曾经有脑卒中或一过性脑缺血发作,高血压、血红细胞计数增加,有心脏病或血管病、糖尿病和吸烟史。
一个人可能同时具备几项高危因素,具备的因素越多,发病的危险性就越大。
吴奶奶年逾古稀,除患有轻度高血压外,身体还算健康。然而,深秋的一天清晨,她突然觉得舌头疼痛不适,忙找来复合维生素B服了几片。谁知,吴奶奶服药后症状有增无减。无奈,在子女的陪同下去看了专家门诊。经验丰富的张主任嘱其作“头颅CT”检查,结果查出老人患了脑栓塞。为此,一家人感到疑惑不解,老人舌痛与脑中风有何联系?殊不知,老人突然舌痛有可能是脑栓塞的信号。
医学上将舌痛称为“舌灼痛症”也称“舌微血管炎”。这种病多见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尤以60岁以上的女性居多。舌的血液循环相当丰富,舌黏膜呈半透明状,血液成分的微小变化,可以在舌头上迅速反应出来。据研究发现,舌微血管的这种变化与全身动脉硬化、血脂增高和血液黏稠度增高密切相关。凡发生舌痛的老年人,大多数患有动脉硬化与高脂血症,100%的患者血黏度增高。这说明,舌痛的老年人存在着微循环障碍,血液供应不足,使舌体局部静脉瘀血,产生丙酮酸等多肽类代谢产物,刺激舌神经,从而产生烧灼样疼痛。
因此,倘若老年人无明显原因地出现舌疼痛,即舌头表面无破损也无溃疡,但舌根或两侧舌缘出现烧灼样疼痛,应警惕有脑栓塞的可能,应及时去医院进行口腔和全面检查,并及时给予相应的治疗。
69岁的张大爷,近两个月来咳嗽不止,服用各种止咳药、抗感染药也不见好转,经胸部X线检查也没发现任何异常。因患者自述最近脾气不好,易发怒,记忆力下降,一侧手动作有些迟缓,医生又为他作了脑部CT造影检查,确诊为腔隙性脑梗塞。用改善脑循环药物治疗不久病情好转,咳嗽停止。
腔隙性脑梗塞是脑梗塞的一种特殊类型,是在高血压、动脉硬化基础上,脑部的微小动脉发生阻塞,引起脑组织缺血性软化病变。病变范围一般不超过20毫米,其中以2~4毫米者最为多见,病变数目可有多个,甚至多达数十个。临床上,患者大多没有明显症状,约有3/4的患者无病灶性神经损害症状,或仅有轻微注意力不集中、久咳不止、记忆力下降、轻度的头痛、头昏、眩晕、反应迟钝等症状。
为什么脑梗塞会出现咳嗽呢?这是因为,人的吞咽反射和咳嗽都通过中枢神经支配,进入老年,吞咽反射和咳嗽反射功能都有所下降,当脑组织出现轻微小栓塞,虽未出现全身症状,但对吞咽反射可能产生影响,在进食或咽唾液时,常会有少量食物或唾液进入呼吸道,长期刺激则引起久咳不止。老年人如果出现久咳不止,经多方检查排除与咳嗽有关的各种疾病后,应进一步检查是否患有脑梗塞。如有栓塞病灶,应用改善脑循环的药物治疗,当栓塞解除,血液循环通畅,咳嗽即可停止。
|
问 题 |
询问者 |
回复 |
![]() |
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