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成像技术
〔Magnetic Resonance, MR〕
本世纪70年代CT的问世是医学影像学的一场革命,它使医学界从横向上分辩正常结构与异常组织成为可能。核磁共振成像技术(MR)1981年用于临床,由于不受呼吸、心跳及胃肠运动的影响,当时最先用于神经系统检查。随着扫描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美国学者Margvits博士率先将磁共振成像技术用于全身各系统的检查,从而将现代医学引入了磁共振时代。
在神经系统与五官科方面,MR不仅堪与CT比翼齐飞,而且还在脑血管病、脑干与后颅窝病变,变性疾患,尤其是脊髓疾患方面比CT更胜一筹。MR血管造影技术,MR心脏电影成像技术的发展,近年来有取代创伤性血管造影之势。除中枢神经系统之外,MR对全身各系统疾病的诊断价值日益引人注目,男性盆腔病变如恶性肿瘤的分期诊断,女性盆腔病变如月经周期的病理变化,只有MR才能显示清楚。骨骼、肌肉、关节、纵隔、大血管、脂肪、淋巴结、肝脏、脾脏、腹膜后脏器病变,尤其是肿瘤的病理改变,MR不但能清晰显示,而且往往是唯一能显影的检查手段。急性心肌梗塞区,心梗后的室壁瘤、肥厚性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损等在MR上均能一览无余。特别值得一提的是,MR对大血管病变及关节内部病变的显示,是过去任何检查手段无法比拟的。MR的空间分辨力极高,X线片、DSA、CT等影像仅取决于组织的X线吸收系数这一个参数,,因而限制了分辨力的提高和敏感性,而决定MR信号强度的因素至少有7个参数,正常与异常组织中只要有一个参数发生变化,就可在MR信号上得到反映。因此应用潜力甚大。中山市广济医院最新引进的日立MR设备更在磁共振介入治疗开展方面具有更大的潜力。
内科 张维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