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提示:控制以高血压为首的危险因素
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有高血压、吸烟、糖尿病、肥胖、房颤等,但导致脑卒中最重要的、可改变的危险因素是高血压。国内外许多抗高血压随机临床试验证实,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可以显著降低脑卒中的发病危险,而早期、持续、有效地控制高血压是预防脑卒中的关键。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采用已经证明可以减少脑卒中危险的抗高血压药物,更加积极地治疗高血压。治疗高血压的目标是将血压降至<140/90mmHg,如果能耐受,还可进一步降低血压水平。
除了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外,还应积极控制脑卒中的其他危险因素,如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调节血脂异常患者的血脂水平,控制肥胖者的体重,对高危者进行抗血小板治疗以预防血栓形成等。
患者还应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减少盐的摄入量,适当增加水果、蔬菜、蛋白质等摄入,适当进行体力活动,减轻超重,保持乐观心情,调节紧张压力等。
脑卒中指的是急骤发展的局灶或全脑功能障碍,持续24小时以上,包括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脑血管痉挛等,不包括一过性脑供血不足。
目前脑卒中已成为危害人们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过去一般认为其多发生于老年人,但目前情况发生了变化,卒中的发生呈现低龄化趋势。这些脑卒中年龄结构上的变化,直接威胁着中青年人的健康。
总结中青年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和特点,对于防治工作十分必要。中青年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有:
高血压、高脂血症、高黏血症青年高血压控制不良者多见,长期高血压主要损伤小动脉,而且无论是收缩压还是舒张压增高,都可增加脑出血和脑血栓形成的危险性。血脂升高以甘油三酯为主,青年人对甘油三酯升高更敏感,血中浓度稍有变化即可加速动脉硬化发展。
饮酒酒精可直接作用于脑血管平滑肌引起血管痉挛,还可通过使血小板增多导致脑血流调节不良、心律失常、高血压、高血脂,这些均可增加脑血管病的发生。
吸烟动脉内有反应过强性内皮细胞,烟雾中的一氧化碳可以使这种细胞肌球蛋白收缩,血管通透性升高,加速动脉硬化,增加发生卒中的危险性。
不良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研究表明,饮食和行为方式与中青年脑卒中关系密切,频繁在外就餐、肥胖均为中青年脑梗塞的危险因素。宣武医院对25年来10547例脑卒中病例的分析显示,酗酒、吸烟、夜生活过度等不健康生活方式,是导致脑卒中年轻化的主要原因。
外伤性脑梗塞在中青年脑梗塞中所占比例较大。其原因可能是外伤致脑血管内膜破裂,血管粥样硬化斑块脱落或夹层动脉瘤形成,外伤后脑血管痉挛,脑水肿压迫,止血药的应用或血管外成分进入血液循环等。另外,心源性脑梗塞、偏头痛、口服避孕药、脑动脉炎、遗传性脑血管病、体育运动不足也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在临床实践中有一点感触很深,那就是有些病如果老百姓能早点来就诊,就可能取得宝贵的时间,治疗的效果会完全不同。我们就是想通过不断地向群众传授健康知识,让更多的人学会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健康。”
我国属于脑中风高发地区之一,脑中风是所有疾病中致残率最高的,多数存活者均有不同的后遗症。得过脑中风的患者再发生的可能性是普通人的4~15倍。主讲人伍期专教授说,中风是危害极严重的疾病,发生中风后,一般治疗效果都不够理想,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这方面很多患者有惨痛的体验,因此要抓紧预防。而对于已发生中风的患者应强调针对患者的个性化治疗才更能发挥效果。
中风能够预防吗?
专家解答:预防是可能的。但整体讲,中风的发病率并未见到明显的降低。至少说明需要对预防对象选择更可靠的方法,即:需要有较确切的能提示危险状态的预警方法,并广泛应用。
现在临床已经证明,溶血磷脂是一种有效的预警标记物,卫生部在2006年2月7日发布,面向农村和基层推广适宜技术“十年百项计划”其中包含有缺血性脑卒中的预警因子——溶血磷脂酸的临床应用。美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也首次批准了一种中风预警的方法,它与我们应用的溶血磷脂极其相似。
需要对亚健康及健康人群进行更强的宣传。
注意防治相关疾病及病理状态,如脑供血不全等。
这里特别强调的是:健康的大脑源于自己的努力,医生只能起到辅助的作用。
在我国,脑卒中的发病率是心肌梗死的8~10倍,死亡率是心肌梗死的3~5倍,已成为心脑血管疾病中的第一“杀手”。临床实践证明,心源性栓塞性脑卒中(CES)与很多心脏性因素密切相关。要想有效地预防心源性栓塞性脑卒中,必须重点防范下列几种高危因素。
⒈收缩压高 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报告117例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其中并发脑卒中占41.9%。这足以证明收缩压升高为CES的明显独立危险因素。大量研究显示,使用抗高血压药物治疗老年人单纯收缩压高,可显著减少脑卒中发生。老年人必须克服单纯收缩压高没有关系的错误观点。
⒉房颤(AF) 据调查,AF约占CES半数以上,尤以风湿性瓣膜病相关的AF所致CES危险最高,可达正常人群的18倍;非瓣膜病AF致CES危险次之。各种AF所引起的CES随年龄而递增,尤以AF首发当年最高。临床实践证明,以华法令等抗凝治疗可减少各种AF所致CES的初发及复发率。
⒊风湿性瓣膜病 有研究证明,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并发CES率为9%~14%,伴有AF、心房扩大、心搏量低及高度狭窄时,CES危险性显著增高。抗凝治疗可大大降低二尖瓣狭窄并发CES率,尤其适用于伴有AF或系统栓塞史者。抗凝治疗时,苄丙酮香豆素较阿司匹林安全有效。
⒋急性心肌梗死(AMI) AMI并发CES为2%~4%,尤以前壁AMI多见,并存心衰或AF时CES危险性明显增高。然而约有20%的AMI属无症状型,往往以CES为首发表现。因此对于所有脑卒中患者,常规检查有无AMI的证据尤显重要。抗凝治疗既可降低附壁血栓形成的危险,又能降低CES的发生率。
一位陪父亲住院的年轻人奇怪地问医生:“我父亲很瘦,血压又不高,怎么会中风呢?”另一位陪护妻子的丈夫说,妻子有风湿性心脏病,半年前发现心房有血栓,一直在服药治疗,怎么最终还是瘫了呢?在中风病区,医生们几乎每天都要面临这样的提问。这是由于人们对缺血性中风(脑血栓)的认识还存在许多误区。
误区一:血压正常或偏低不会中风
中风分出血性中风与缺血性中风两种。缺血性中风的病因在于某支脑动脉发生了堵塞,导致局部脑组织因缺血缺氧而丧失功能。血压正常或偏低的脑动脉硬化病人,由于脑动脉管腔变得高度狭窄,或伴有颈动脉斑块形成,或有血脂、血糖、血黏度增高等因素存在,均可以发生缺血性中风。
误区二:小中风无关紧要
不少中风病人发病前在短时间内出现过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症状,伴有突然说话不利或吐字不清。但由于上述症状常在数分钟内消失,头部CT检查正常,而不易引起人们的重视。其实,这是微小脑血栓引起的瞬间脑局部缺血,医学上称为小中风。约有一半小中风病人在5年内会发生偏瘫,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小中风,及早就诊防治。
误区三:药吃多少跟着感觉走
有的人每晚仅服1片(25毫克)肠溶阿司匹林。在脑血栓的预防性用药中,不少人知道每晚睡前服用肠溶阿司匹林,但仅服1片。其实,目前国际公认的肠溶阿司匹林用量为每晚50~75毫克,即25毫克1片的肠溶阿司匹林应服2~3片。如果药量不足,则达不到预防目的。
|
问 题 |
询问者 |
回复 |
![]() |
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