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基本概念: 是一综合征,表现为;BP↓、P↑、R↑、尿量↓、意识障碍。
◇病理改变:
代谢紊乱
有效循环血量——组织灌流不足——组织器官 功能失常
细胞受损
◇有效循环血量:单位时间内通过心血管系统进行循环的血量,不包括贮存于肝脾和淋巴血窦中或停滞于
毛细血管中的血量。
◇三要素:充足的血容量、有效的心搏出量、良好的周围血管张力。
二、分类:
○低血容量性休克: 失血、失血浆、失水失盐、损伤。
○感染性休克: 菌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
○神经源性休克: 强烈刺激神经反射血管扩张、中枢脊髓神经麻痹
○心源性休克: 心梗、严重心律失常、心包填塞。
○过敏性休克: 血管活性物质释放,血管扩张、支气管痉挛。
三、病理生理:
(一) 微循环变化
1. 收缩期(代偿期):
l 微动脉、微静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 收缩
l A—V短路 开放
l 直捷通路 开放
2. 扩张期(失代偿期):
组织缺氧,酸性产物(乳酸、丙酮酸)↑
l 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 舒张(麻痹)
l 微静脉 收缩(不敏感)
毛细血管网淤血—循环血量↓↓
毛细血管网静水压↑—水、血浆蛋白渗出—血液浓缩、粘稠度↑
血管周围肥大细胞受酸性产物刺激—组织胺↑↑—毛细血管网开放—BP↓
3. 衰竭期(DIC):
(二)体液代谢改变:
1. 儿茶酚胺释放
周围血管、内脏血管收缩,HR↑.
心脑血管扩张.
糖元(肌、肝糖元)分解↑—血糖↑,晚期耗竭血糖↓.
2. 醛固酮、抗利尿激素分泌↑
3. 三磷酸腺苷(ATP)↓
4. 严重休克致线粒体、溶酶体膜肿胀破裂
线粒体 —— 供给细胞活动能量90%
磷酸酶、脱氢酶
溶酶体 ——核 糖 核 酸 酶 —细胞器受损、细胞自溶—组织坏死
脂肪酶、蛋白酶
(三) 内脏器官变化
低血容量性休克持续时间 >10小时,易致内脏器官损害。
感染性休克微循环的不同阶段可同时存在,内脏器官损害发生早而严重。
内脏器官:
肺*、肾*、心*、肝、胃肠、脑、肾上腺、胰腺
四、临床表现:
1. 休克代偿期(休克前期)
精神紧张烦躁 面色苍白 手足湿冷 HR↑ R↑
BP正常/稍高 脉压差↓ 尿量正常/减少
2. 休克抑制期(休克期)
神志淡漠、反应迟钝—神志不清、昏迷 ,口唇、肢端紫绀 , 冷汗 , P细速 , BP↓, 脉压差↓↓.
严重者 ◎全身皮肤粘膜明显发绀 四肢冰冷 P扪不清
BP测不出 无尿 出现代酸
◎皮肤粘膜—瘀斑 或 消化道—出血——DIC
◎进行性呼困,烦躁,脉速,紫绀或咯粉红色痰,PaO2 <8Kpa(60mmHg),虽大量给氧
不能改善或提高氧分压——ARDS
五、诊断:
1. 早期诊断
◇诱因:大量失血、失水,严重创伤、感染.
◇精神兴奋,烦躁不安,出冷汗.
◇ 心率增快(90~100次/分),脉压缩小(<20~30mmHg),尿量减少.
2. 休克程度判断(见表1)
六、休克的监测:
(一) 一般观察
1.精神状态 反映脑组织的灌流情况
□神志清楚
反应良好 —— 脑微循环供血良好。
□兴 奋
易 激 动 —— CNS、交感神经活动↑,血流重新分 布, 脑缺氧尚不严重。
□烦 躁、淡 漠
意 识 模 糊 —— 休克加重,失代偿,脑供血不足。
□昏 迷 —— 脑组织供血障碍。
2.肢体温度色泽 反映体表灌流情况
正常——四肢温暖,皮肤干燥,口唇红润,甲床充盈时间正常(<1秒)。
早期——口唇苍白,四肢湿冷。
晚期——口唇紫绀,甲床充盈时间延长(>1秒)。
3. 血压
代偿期——正常或接近正常甚或稍高(以舒张压为主),脉压↓。
失代偿——BP↓收缩压<90mmHg(<12Kpa),[<平素血压的20%],脉压↓(<20mmHg或<2.67Kpa)。
4. 脉搏与休克指数
血容量↓——HR↑、每搏输出量↓
心肌缺血缺氧——收缩力↓——P细、数、弱
脉率(次/分)
休克指数= ———————— ,用以判断休克及程度。
收缩压(mmHg)
正常 0.5 , 休克 1.0~1.5 , 严重休克 >2.0.
5.尿量 反映肾脏血流灌注情况
早期 血容量↓—肾前性少尿 <25ml/h
晚期 肾功受损—肾性少尿或无尿,血压可正常,尿量↓比重↓。
(二) 特殊监测
1.中心静脉压(CVP) 正常 5~10cmH2o(0.49~0.98Kpa)
当低血压时
CVP< 5cmH2o(<0.49Kpa)—血容量不足.
CVP>15cmH2o(>1.47Kpa)—心功能不全、静脉血管收缩过度、 肺 循环阻力↑(肺水肿).
CVP> 20cmH2o(>1.96Kpa)—充血性心衰.
2. 肺动脉楔压(PAWP)
0.8~0.98 kpa (6~15mmHg)——正常
PAWP < 0.8 kpa (6 mmHg) ——血容量不足
> 2.0 kpa (15 mmHg)——左心功能不全
> 4.0 kpa (30 mmHg)——肺水肿
△作用:反映左心房、左心室终末舒张压,比CVP更灵敏,补液后回升快而不致CVP未回升输入过多液体,导致肺水肿。
△并发症:心率失常,三尖瓣破裂,肺动脉栓塞或血栓形成,气囊过度充气致肺动脉破裂,气囊破裂致气栓等。
保留时间 < 72小时
3.心排除量与心脏指数
休克常致心排除量↓,但感染性休克时可正常或稍高。测定其值可资鉴别,以指导治疗。
通过肺动脉插管和温度稀释法,测出心排除量和计算出心脏指数,并可推算出总外周血管张力。
◎ 心脏指数 正常 3.20±0.20L/min.m2
总外周血管张力 正常 100~130kpa.S/L(1000~1300dyne.S.cm5)
平均动脉压—右心房压力(以CVP代表)
= ——————————————————×80
心排除量
4.动脉血气分析
正常值:PaO210~13.3Kpa PaCO25.33Kpa PH7.35~7.4
☆ 原无肺部疾患,通过过度换气,可使 PaCO2较低或正常。
☆ 当通气良好时,PaCO2>5.9~6.6Kpa ——严重肺功能不全
☆ 当PaO2<8.0Kpa,吸入纯氧仍无明显回升——ARDS
5. 动脉血乳酸测定
正常值:1~2mmol/L,与时、严重程度成正比。
当>8 mmol/L时,死亡率100%。
6. DIC检查
⑴反映BPC、凝血因子消耗程度的检查:
BPC↓<8万(80×109),纤维蛋白原<1.5g/L,
PT延长>对照3秒,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对照10秒, 凝血时间>10秒.
⑵反映纤维蛋白溶解酶活性:优球蛋白酶溶解时间<70秒, 血浆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三P试验)阳性。
七、治疗
1. 一般紧急措施
止:尽快控制活动性大出血(压迫包扎止血,休克裤)。
通:清除异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吸:间歇给氧6~8L/min。
卧:头胸高20~300,下肢抬高15~200。
静:保持安静,避免搬动,禁止突然改变体位。
镇:适当应用镇痛剂,诊断不明时禁用吗啡类药物。
保:保暖,但不可加温。
2.补充血容量 是根本措施,要尽快恢复血容量。
补液量: 已丧失的血容量 + 已扩大的毛细血管床所需血量
(全血、血浆、水电解质)
根据监测指标(神志、BP、R、P、尿量,CVP等)判断微循环的改善和休克的纠正情况,调整输液
的量和速度。
3.积极处理原发病(祛除病因)
是积极措施,与扩容同等重要,两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一般情况下,应在休克初步纠正后,尽早处理原发病灶。如:烧伤。
◇情况紧急时,边抗休克边手术。如:外伤性肝、脾破裂,肠坏死。
◇特别紧急时,紧急手术,刻不容缓。如:心包填塞,张力性气胸, 大血管或动脉瘤破裂。
4.纠正酸硷失衡
休克常伴有酸中毒,早期或轻度休克,可因过度换气而发生呼硷,严重或长时间不能纠正者可出现
严重酸中毒,胃液的大量丢失或补硷不当可致硷中毒。
连续生化与血气的监测可指导治疗。
△代酸:轻者—扩容+给氧,重者—扩容+给氧+硷性药物。
△呼酸或呼硷:调整吸氧比分,改善换气功能。
△代硷:常伴低K+、低Cl-,补充相应电解质,需要时适量输以0.1mol 等渗盐酸溶液。
5. 心血管药物的应用
⑴血管收缩剂:以兴奋α-受体为主,现已较少使用。如去甲肾上腺素,间羟胺(阿拉明),苯肾上腺素(新福林)。
⑵血管扩张剂:必须在充分扩容的基础上使用。
☆α-受体阻滞剂,如苯苄胺,苄胺唑啉(雷吉亭)。
☆β-受体兴奋剂,如多巴胺,异丙肾。
☆胆碱能神经阻滞剂,主要用于解除平滑肌痉挛,大剂量可使周围血管扩张,局部血液灌流↑。如阿托品,654-2。
⑶改善心功能药物:增加心肌收缩力,减慢心率,纠正心律失常。
当静脉压↑CVP>15cmH2O,P130~140次/min—强心、利尿、控制输液速度。西地兰0.2~0.4mg缓慢静注,
6~8小时可重复。
室性心率失常—利多卡因 100mg静滴或苯妥因钠25mg稀释后缓慢静注。
※血管活性药物的辨证使用:正确处理血压与组织灌流的关系。
收缩剂——加强心肌收缩力,提高血压,保证心脑血流供应,但增加氧耗,限制了组织灌流。
扩张剂——解除小血管痉挛,疏通微循环,但可使血压下降,影响心脑供血。
当血容量一时不能及时补充时,低血压状态不可时间过长,可
适当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提升血压。
常使用多巴胺,可兴奋多巴胺、a-、β-受体,不同剂量其效应不同;
▲2~5μg/kg/min使内脏血管扩张▲6~10μg/kg/min增强心肌收缩力▲>15μg/kg/min使周围血管内脏血管
收缩(一般不宜超过10 μg/kg/min)。
若血压回升效果不好,可加用阿拉明2~6μg/kg/min,升压效果好,使肾血流量维持正常,待血
容量补足后逐步撤离。
6. 改善微循环 防治DIC
对有DIC倾向者,应尽早使用抗凝剂,以解除血液的高凝状态,终止DIC发展。同时要注意补充凝血因子,
因在发生DIC时消耗大量的凝血因子,易引起伤口、手术创面的出血。
肝素:可阻止凝血酶元转变为凝血酶,清除BPC的凝集。
0.1~1mg/kg(50~100u/kg)+5%GS2500ml 静滴 q4~6h.使凝血时间延长至正常的1倍以上(试管法维持在20
~30min以内)为准。
潘生丁:有抗BPC聚集,扩张冠脉作用。
300~600mg/d 应与肝素合用,在DLC控制后先停肝素后停潘生丁。当BPC↓↓时慎用。
尿激酶:纤溶酶元激活剂,溶解血栓,改善组织血供。 3~6万u/d 稀释后静滴。
DIC早期血液呈高凝状态多不宜使用抗纤溶药物;中期已是消耗性低凝期,同时开始有纤溶亢进,可在给予足
量肝素的基础上慎用;后期纤溶亢进,可单独使用。
6-氨基己酸,对羧基苄胺,止血环酸,凝血酶,抑肽酶。
7.肾上腺糖皮质激素 常用于严重休克和感染性休克。
功效:①增加心肌收缩力、心排除量;
②保护肾、肺功能;
③大剂量可阻断a-受体兴奋,使血管扩张,降低周围 血管张力,改善微循环;
④减低细胞膜的通透性,减少毒素进入细胞,有中和毒素的作用;
⑤增加细胞内线粒体、溶酶体膜的稳定性;
⑥促进糖原异生,使乳酸转化为葡萄糖,有利于酸中毒的改善。
副作用:感染扩散,抑制免疫,伤口愈合不良,溃疡出血。
常用剂量:
氢化考的松10~40 mg/kg,甲基强的松30mg/kg,地塞米松 1~3mg/kg。
7. 抗感染,保护重要脏器功能及其他:
磷酸腺苷-氯化镁,纳洛酮。
低血容量性休克
一、概念
短时间内丢失大量全血、血浆或水电解质而引起的休克。
三低特点:低血压 低心排除量 低中心静脉压
失全血——消化道出血,肝、脾破裂
失血浆——严重烧伤,弥漫性腹膜炎
失水失盐——肠梗阻,高位肠瘘
二、丧失量的估计(失血性休克)
1.据血压脉搏评估
轻度休克 收缩压正常或稍高,舒张压增高,
脉压↓,脉搏有力<100次/分。 失血20%(约800ml)
中度休克 收缩压70~90mmHg,脉压↓
脉搏100~120次/分。 失血20~40%(约800~1600ml)
重度休克 收缩压0~70mmHg,
脉搏细数或摸不清。 失血>40%(>1600ml)
2.据休克指数评估
脉率/收缩压 0.5—血容量正常,1—丧失20~30%,>1—丧失30~50%。
三、治疗
1.补充血容量
失血<500ml—输晶体(NS,平衡液)
失血500~800ml—输晶体或血浆增量剂
失血>800ml—建立两个通道分别输晶体和全血
步骤:①45分钟内快速输入晶体液1000~2000ml。
②▲血压回升正常且保持不变,表明失血不多且已停止, 红细胞压积30%可不输血,继续输
晶体液可达估计量的3倍。
▲血压、心率仍不稳定,及时输新鲜血或给予成分输血。
监测:CVP、BP(表2)
2.处理原发病
出血性休克——在补充血容量同时应尽快止血。
一般先暂时止血,待休克初步纠正后再根本止血。
难以先暂时止血,边扩容边手术止血。
感 染 性 休 克
一、概念
凡由于严重感染和毒性产物的吸收而引起的微循环障碍,出现感染中毒症状和休克者称之。
致病因子:细菌、真菌、病毒及其毒素。
特 点:急、重、快
转 归: 机体抵抗力 感染侵袭力
===============================
▲
二、分类
暖休克(高排低阻力型):多见于严重创伤或G+菌感染的早期,血容量丢失少,症状较轻。
冷休克(低排高阻型):多见于绞窄性肠梗阻等或G=杆菌感染,血容量丢 失多,症状重。
冷休克 暖休克
神 志 躁动、淡漠或嗜睡 清 醒
皮肤色泽 苍白、紫绀或花斑样紫绀 淡红或潮红
皮肤温度 湿冷或冷汗 温暖、干燥
毛细血管充盈 迟 缓 1~2秒
脉 搏 细 数 慢、有力
脉 压 <30mmHg(4kpa) >30mmHg(4kpa)
尿 量 <25ml >30ml
三、治疗
1.控制感染
⑴及时处理原发病灶
⑵大剂量有效抗生素,防二重感染。
2.补充血容量
快速、短期补充一定液体量后减慢速度,以晶体、血浆、代血浆为主,少量多次输以新鲜血。
3.纠酸、补足血容量后应用扩管剂,维护心脏功能
4.早期应用激素
休克治疗进展
一、 高渗盐水的应用
1.机理 扩张血容量,兴奋心血管中枢,降低外周血管阻力。
2.优点 不增加肺水肿,不增高颅高压,减少补液量。
3.缺点 外溢可致血管坏死,易致血栓形成,过量可致细胞脱水、高钠、高氯、低钾血症,高渗状态可致神志
障碍。
4.用法
①7.5%NaCl 3~5ml/kg or 200~300ml 30~50ml/min 5~10分钟滴完。
②50ml/次 静注 10~15min重复 总量≯400ml。
二、 抗休克治疗的再灌注损伤
1.机理 休克产生大量氧自由基(O2-)使细胞膜的不饱和脂肪酸过氧化,经花生四烯酸(AA)迅速代谢生成
很多脂质介质,造成细胞结构损伤。
脂质介质:血小板激活因子(PAF)、血栓素(TXA2)、脂氧素(LXA2)、白三烯(LTB4、LTD4)等。
羟基自由基(OH-)危害最大,化学活性最强,无内源性清除系统,一旦启动可不断增殖。
作用:①作用于细胞膜脂质、蛋白质、核酸等大分子,造成损伤。
②破坏线粒体,导致酶失活;破坏熔酶体,激活水解酶。
③使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渗出增多,血容量进一步减少。
3.预防与治疗
⑴扩容不可过度,防止超负荷。在采用逾量扩容疗法以来,死于循环衰竭、肾衰者明显减少,而死于肺衰者增加。
⑵液体复苏后,若PaO2下降,即应早期使用正性终末呼吸压并给予扩管药(苄胺唑林)以降低肺循环阻力。
⑶补给极化液(GIK)和能量(AKP)为细胞代谢提供能量,并可使回心血量增加、血压回升、外周阻力下降。
⑷给予大剂量皮质激素,可稳定溶酶体膜与补体,保护细胞免受羟基自由基(OH-)的攻击。并可抑制花生四烯
酸(AA)的代谢。
⑸使用异搏定等钙拮抗剂,可抑制羟基自由基(OH-)的产生。
⑹以甘露醇利尿,可消除OH-,抑制血栓素(TXA2)的合成与渗出。
⑺给予654-2。①抑制血栓素(TXA2)的合成,减少其渗出。
②抑制心肌抑制因子(MDF)的生成。MDF由溶酶体蛋白水解酶水解胰腺蛋白所产生。降低心肌收
缩力,抑制单核吞噬系统。
③稳定溶酶体膜。
④减少血小板与中性粒细胞聚集。
⑤减少内毒素休克病人的淋巴毒素(LT)、前列腺素(PG)的释放。
⑥缓解纤维蛋白(FN)的减少,保护肠道以免受损。
⑦解除平滑肌痉挛,改善微循环与肺泡通气。
⑻氧自由基清除剂与拮抗剂
清除剂:超氧化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CAT),含硒谷胱苷酞氧化酶。
复方丹参注射液(含3,4—二羟基甲醛)
拮抗剂:维生素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