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性极强的感冒病。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三型,其中,最常引起发病的是甲型。甲型流感病毒常在10~15年内发生突变,出现新的亚型,引起大流行。由于人体对各型流感病毒之间无交叉免疫能力,故每年都有不同范围的新亚型流感流行。
流行性感冒的症状与普通感冒大致相似;亦有部分患者全身症状较普通感冒重,如见持续高热、头痛、肌痛、全身疲软无力等症;部分患者病程迁延,可持续2周或更长时间;老年患者及慢性病患者易出现下呼吸道合并症,以及心肌炎、肌炎、脑炎等并发症。
流行性感冒的病原体
流感病毒为核糖核酸型粘液病毒,有甲、乙、丙三种类型,直径80~120毫微米,呈球型、丝状。甲型病毒常引起感冒大流行,乙型病毒常引起局限性流行,丙型病毒一般只引起散发,较少引起流行。
流行性感冒病毒极易传播,发病率高。主要因为流感病毒的抗原性及其致病力极易发生变异,尤其是甲型病毒。其变异包含着从量变到质变的相互转化过程。当一个新的亚型出现的初期,由于人群缺乏免疫力,很容易引起一次世界性的大流行,此后抗原特性相对稳定,以后每隔2~3年出现一个流行波,流感病毒发生部分的变化。随人群免疫力的逐渐增加,流行传播速度逐渐减慢,发病症状逐渐减轻。若病毒演变愈演愈烈,最后导致质变,即旧型消失而代之以新的亚型。
传染源
病人和健康病原携带者为主要传染源。
传播途径
以空气飞漠传播(为主)和接触传播,人群普遍易感。
病原学及发病机理
流感病毒主要侵入呼吸道,在纤毛柱状上皮细胞复制,再侵入其它柱状上皮细胞引起变性、坏死与脱落。病毒一般不进入血液,但其毒素对全身器官有广泛的毒性作用,临床上有全身中毒症状与白细胞减少。少数情况下,病毒也可能进入血液累及全身而引起呼吸道以外的病理改变和临床征候。体弱多病者易发生流感病毒性肺炎或继发感染而死亡。
临床表现
流感潜伏期1~3日,最短数小时。流感根据临床表现分以下几种临床类型:
①典型流感:急起畏寒高热,乏力,头痛,身痛,咽部干痛,可有鼻塞、流涕、喷嚏、干咳、咽部可见充血,肺部可闻干罗音。发热3~4日后热退,但上呼吸道症状及乏力可持续2周左右。
②轻型流感:症状轻,病程2~3日,
③肺炎型流感:主要发生于老幼体弱者。典型流感1~2日后病情加重剧咳、吐粘痰或血痰,气急发绀,可伴发心力衰竭。双肺满布湿罗音,X线检查双肺散在絮状或结节状阴影。
④胃肠型和中毒型流感:胃肠型流感除呼吸道症状外主要以腹泻、呕吐为特征。中毒型极少见,主要表现为高热、血压下降,易发生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流感亦可引起心肌炎、脑炎。老幼体弱者易并发细菌性感染。
诊断
流行性感冒的诊断可根据以下四点确定:
(1)接触史及集体发病史 短期内有较多患者出现感冒症状体征;
(2)典型症状和体征 流行性感冒发病较急,全身症状较重,病人持续高热,体温高达40℃,肌肉关节酸痛,而鼻塞、流涕、咽痛等症状出现较迟;
(3)流行特征 流行性感冒发生突然,传播迅速,同时有明显的地区性流行;
(4)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总数降低,嗜酸性粒细胞消失,淋巴细胞相对增加。如合并细菌感染,则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偏高。
病毒分离:早期可获得70%的阳性结果,一般于发病第七日即不能再获得阳性结果。
免疫荧光技术:取患者鼻洗液中粘膜上皮细胞的涂片标本,或将咽漱液接种于细胞培养管内,应用荧光抗体技术加以检测,结果出现快,灵敏性高,有助于早期诊断。
血清学检查: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及补体结合试验。血凝抑制试验的特异性较高,而补体结合试验的灵敏性较高。这些方法仅作为病后回顾性诊断,不适于快速诊断。
治疗
无特效药物,主要是对症治疗。
①一般及对症治疗:呼吸道隔离1周,戴口罩,多饮水。高热时酌情服用APC等解热镇痛药,小用退热灵1支射肛。有脱水者可适当补液。合并细菌感染时酌情选用抗生素。
②抗病毒治疗:甲型流感早期用金刚烷胺效果。金刚烷胺或甲基金刚烷胺100mg,每日2次,口服。病毒唑对各型流感均有疗效,以5mg/ml溶液滴鼻,并同时口含片剂2mg,每2小时1次,热退弱后改每天4次,连续2天。据观察治疗24小时后有73%患者体温下降,也可采用一干扰素气雾剂治疗小儿流感,退热效果明显,2日后体温正常者达93.5%。
③中药治疗:清热感冒冲剂、银翘解毒片、桑菊感冒片、感冒清、抗病毒自服液等均可减轻症状、缩短病程。也可口服黄水煎服。
预防
及时发现及时治疗,发现异常及时上报。群众性预防:流行性感冒病毒主要是由空气或沾染于手上的病毒而传染,所以预防之道在于空气流通,个人卫生勤洗手,流行期间少出入公共场所,家长应避免带小朋友外出,一旦感染则应戴上口罩,以免再次传染给他人。
南头镇防保所
二00八年三月十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