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健康情况的询问。包括出生史、喂养史、生长发育史、预防接种及疾病史等。
2.体格发育测量与评价。测量指标包括身高、体重、头围、胸围、坐高、上臂围、腹部皮脂厚度等。也可根据检查项目、当地技术力量和条件选用测量指标,但至少要把身高和体重两项指标测量准确。根据测量数字,评价儿童体格发育状况。
(1)身高:人出生时的平均身长为50 cm,出生后前半年每月平均增长2.5 cm,后半年每月平均增长1.5 cm。到l周岁时达75 cm,2周岁时达85 cm,2岁以后平均每年长5 cm。2岁至12岁的儿童身高可用下面的公式粗略推算。
身高(cm)=(年龄一2)X 5+85
坐高是受检者坐在板凳上,由头顶到板凳面(相当于头顶到坐骨结节)的高度。坐高的增长代表头颅与脊柱的发育。由于小儿成长发育过程中,头、脊柱和下肢的增长速度不一致,开始头增长最快,脊柱次之,以后下肢增长加快。
(2)头围:人出生时头围为33-34 cm,1岁时46 cm,2岁时48 cm,5岁时50 cm,15岁时接近成人,为54~58 cm。头围测量在2岁以内最有价值,要连续追踪测量,头围过小常提示脑发育不良,头围增长过速则常提示脑积水。
(3)胸围:与头围一样,胸围的大小也是小儿生长发育的指标之一。胸围与肺和胸廓的发育有关。出生时胸围比头围小l~2 cm,l岁左右胸围与头围相等,1岁以后胸围逐渐超过头围。头围与胸围的增长曲线的交叉时间在1岁左右。交叉时间与营养和胸廓发育有关,发育较差者交叉时间推迟。
(4)体重:人一般出生时平均3.25 kg。出生后前半年平均每月增长0.6 kg,后半年平均每月增长0.5 kg;到5个月时增至出生时的2倍。1周岁时增至3倍,2周岁时增至出生体重的4倍,2岁以后平均每年增加2 kg。
3.全身各系统的体格检查。
4.智力测验。应每年进行1次。常用的方法是智力筛查,如丹佛智力筛查试验(DD-ST)、绘人试验等。
5.小儿神经精神发育状况检查,语言、动作的发展协调情况。
6.血红蛋白测定。在6个月、1岁、2岁、3岁时各测1次,有条件的单位可加测血清铁蛋白和红细胞内游离原卟啉或锌卟啉。对铁缺乏症也可诊断。
7.学龄前儿童(3-7岁)常规检查。血压、内科、外科、眼部检查(弱视、斜视)、耳鼻喉科、口腔科、胸透、肝功、乙肝两对半、尿常规、血糖、微量元素(锌、钙、磷、铅测定),心肌酶、胃电图、心电图、血脂(肥胖儿)等检查。
8.其他辅助检查。在健康体检中发现异常情况,应进一步做相应的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