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在线咨询 网上挂号
网站首页
中心简介 新闻动态 刊物连载 心理专栏 职能科室 心理沙龙 中心文化 健康讲座 医生列表
两个精神病康复者的爱情故事
 
来源: 中山日报    时间: 2011/10/28 22:39:00
点击以简体浏览 【字体: 双击鼠标滚动屏幕
   

因无亲人接收不能出院,想结婚却不能如愿
两个精神病康复者的爱情故事
  "在市第三人民医院精神病科有一对长期康复的男女病人,有非常感人的爱情故事,不知道能否报道一下。"日前,网友@ 杨伊生舞蹈工作室在微博中报料称。精神病院里的病人,产生了爱情故事?既然长期康复,为何还在医院?他们能不能结婚?带着这些疑问,记者与网友@ 杨伊生舞蹈工作室取得了联系,又来到来到市第三人民医院采访。该院康复科里确实有这样两名临床康复已多年的病人娥姐、标哥,由于没有亲属或亲属不接其出院等原因,一直滞留在医院。在长期的共同治疗中,两人之间确实产生了爱情,并对未来的婚姻生活充满憧憬。

  ■娥姐的故事:唯一亲人不相见已14年
  49岁的娥姐(化名)静静地介绍自己的情况,遇到记者听不清的字句时,就拿笔写出来。她家原来在南下南阳里,有父母和一个弟弟。“我母亲有精神病史,1980年就去世了,那一年我18岁,弟弟8岁。”
  在24岁之前,娥姐并不知道母亲的病会遗传给自己,直到24岁时突然发病。那次虽然临床康复出院,但从此邻里、同事们看她的眼神多了一层异样,因此她一直没能嫁人。“1997年我因情绪失控而犯病了。当时我父亲已经60岁,年迈有病,24岁的弟弟在外面打工,是居委会的工作人员将我送到了医院。”几个月后,娥姐的父亲去世。她也是后来清醒时才从叔叔那里听说的。
  康复科护士长罗思欢告诉记者,娥姐的所有费用由民政部门承担,但她最少已经临床康复8年多了,由于没有亲属和相关机构来接,只能继续滞留在医院里。“我叔叔一家住在珠海,之前偶尔会来看我,但自从6年前起,就再也没有来过了。但是我最想念的还是弟弟,我已经14年没有见过他了。”娥姐说。
  ■标哥的回忆:女儿叫我别再打她电话
  就在娥姐入住医院的第二年夏天,一个与她同龄的男人也住进了医院。
  标哥(化名)似乎并不愿意如数抖搂自己的“老底”,只说当年自己“因为失眠就被哥哥送来治疗了”。但其主治医生杨志辉告诉记者,当时标哥入院前常无故骂人、自语自笑、做些古怪动作,工作生活能力变差。“但标哥也很快便临床痊愈了,还是相同的原因,没有亲属、监护人来接其出院,只能继续在病房里住着。”其实,早在1994年标哥有过一次婚姻,并育有一个女儿。“但我发病后,前妻就跟我离婚了,还带走了女儿。”
  离婚时,标哥与前妻有过约定,允许自己每年看两次女儿,但13年来女儿没有来看过他一次。“我后来打听到她的手机号码,给她打电话说爸爸想见见她,可是女儿说自己在上学,叫我不要再打她电话。”
  ■两人的憧憬:出院后结婚开个小卖铺
  2002年,标哥与娥姐都被分到一个病区,还被分配到一个治疗小组,每天共同参加手工劳动和其他辅助治疗活动。
  “我们做搭档9年了,一开始就是做手工活时分在一组,日子长了慢慢就无论干什么都在一起。我很快就对他有了好感。”娥姐说。
  渐渐的,医院的医生、护士都觉察到了他们之间的感情。患者之间有严格的“防色情”监护措施,医护人员要求二人在住院期间不能有男女关系发生。“他们两个也确实有很强的自控能力,至今并未有超越友谊的男女关系发生。”
  在市第三人民医院,几乎每个医护人员都能感受到,标哥与娥姐之间的越压抑越生长的感情。“我们都很感动,既因为他们是两个病人,还因为他们对医院制度的理解、对自身行为的克制。”杨志辉说。
  标哥和娥姐都对未来充满憧憬。娥姐说,她在南下还有房子,而标哥在湖滨路也有房子,“我们希望出院后贷些钱开个小士多。我支持他找到自己的女儿,如果大家能生活在一起,生活多温馨啊。”
  相关专家介绍,《婚姻法》禁止在发病期内的有关精神病 (主要指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型精神病,及其他重型精神病)患者结婚,标哥、娥姐并非如上类型的精神病患者,并且已经临床痊愈,可以结婚。
  然而,按照相关规定,只有家人同意成为监护人,接收其出院,精神病患者才能出院在社会中生活。标哥的亲人不接收,而娥姐没有直系亲属,除非有社区等机构愿意接受,他们才能实现结婚的愿望。

来源:中山日报 作者:连志刚

免责声明:作品版权归所属媒体与作者所有!!本站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有异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