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吃饭了,四岁的儿子拿着玩具不肯放,怎么叫也没反应,阿琳急了,决定来点硬的,把那玩具抢过来,挣扎间竟被玩具撞痛了。阿琳这下可火了,愤怒地大骂了一通,还吓唬他。可是,当她看着儿子哭得可怜兮兮,又心软了。担心自己这样粗暴会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而惶恐不安。这又不行,那又不行,该怎么办呢?
其实不少妈妈都有类似的困扰:孩子难免会犯错,不批评是不可能的。怎样批评,才能既起到教育的作用,又不伤害孩子呢?
批评的态度:批评不等于不尊重。
现在社会发展了,家长们保护孩子的意识强了,可有时,却把对“尊重孩子”和“管教孩子”这两件事给简单对立起来了。批评管教对儿童心理成长不可或缺,但方法和程度把握不好又会对孩子造成伤害,怎么掌握分寸呢?
其实,如果我们了解孩子在不同的年龄段对批评的接受方式,就完全可以根据他的承受能力,把握批评的“度”。
如何批评才有效?
1、就事论事,不加标签;
在批评孩子的时候,我们只要明白自己的批评,是为了他知道,做什么样的事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而不是为了伤害他或给他打上“坏孩子”的标签,就不会给孩子造成心理阴影。
我们的批评一定要针对具体的事情,比如,孩子回家后又忘记洗手,我们应该告诉他,我们每个人回家后都要洗手,不洗手是不对的,而不要扩大到其它事情上。
2、面对面,先让自己保持平静;
当看到孩子犯错时,我们要平静的面对他,而不能带有情绪。最理想的方式是用两个步骤去“完成”一次批评——先把自己对于孩子某个行为的感受直接告诉他,然后,平静地告诉孩子,你知道他是一个好孩子,只是这次做错了。
3、批评后,设定一些条件。
制定清晰的规则和奖惩办法是批评后我们最需要做的。在约定里,每一个规则和奖惩办法都必须包括具体的如何执行以及什么时候执行。并且要在现实生活中把规则和奖惩措施巩固下来,最终成为一种习惯。
(梁飞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