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曹民佑 一、 应激与健 (一)应激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从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换,着重研究的课题之一就是应激与健康的关系。 对应激的研究主要以Cannon和Selye为代表。Cannon(1932)提出了内环境稳定学说,他认为机体处于危险紧张状态时,自主神经调节作出适当的反应,如果根据所处的环境,个体作出“搏斗或逃跑”(fight or flight)的反应,交感神经紧急动员,出现一系列交感神经占优势的生理现象,称为“紧急反应”。紧急反应是有自主神经调整了机体的内环境,使之保持平衡,从而适应新环境的一种调整过程,使机体处于稳定状态,即内稳定。Selye(1946)借用物理学“stress”一词,描述了动物处于不同应激情况下,躯体的生理及病理学方面的改变。他发现无论外界刺激性质如何,机体的反应是非特异性的,并称这种反应为“全身适应综合征”(general adaptation syndrone,GAS)。GAS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警觉期,此期又可分为休克期和抗休克期。此时机体尚未产生适应性。第二阶段是阻抗期或抵抗期,在此阶段机体动员了全身的防御机制,阻抗能力高于正常水平,是适应的最佳时期。第三阶段是耗竭期,此时获得的适应手段已渐衰竭,若进而发展,则可出现疾病,甚至死亡。 Selye还将应激分为两类:一类叫良性应激(eustress),它可以给人振奋,增强动力,带来益处;另一类叫不良性应激(distress),使人感到悲痛或苦恼,对之若不给予适当处理,可导致疾病发生。他对不良性应激提出了“应激—适应学说”,若适应机制失效,机体组织可能由功能变化发展到病理学变化,继而产生疾病。机体是否发展疾病一般取决于个体的适应能力,即个体对不良应激的敏感度,个体越敏感则越容易发病;另一方面还取决于不良应激的强度,强度越大发病的可能性也大。 总之,应激研究涉及的学科很宽、有生物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神经内分泌学、免疫学、心理学、临床医学、特别是精神卫生与精神病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是一门典型的交叉学科。 (二)应激因素或应激源 应激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不同学者有不同分类。在人类研究中,不良性应激大致分为三类: 1、急性一过性应激源,如突发的自然灾害、事故、严重 外伤、急性重病、创伤性经历等; 2、应激性生活事件,如居丧、各种类型的损失、退休、解雇或失业、离婚、监禁、人际关系紧张、移民、经济状况恶化、各种纠纷争吵等; 3、持续性及间歇性应激源(或叫慢性应激源),如角色过多而紧张,工作超负荷或负荷不足,家庭关系不和,社会隔离,个人价值得不到体现和抱负得不到实现,负出与获取的不平衡等。 应激源按不同环境因素又可分类如下: 1、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中常见的应激因素有父母离异,亲子关系恶劣,家庭成员关系紧张,子女远离父母,家中重大经济困难等。尤其是配偶丧亡,对存活的配偶是极大的痛苦,特别是毫无思想准备的配偶丧亡,刺激更大。 2、工作和学习环境因素 常见的有工作负担过重,兼职过多,形成角色冲突;或感到力不胜任,事业上成就廖廖无几;或因转换职业,专业不对口,工作中被动;或工作过少,缺乏创新性,特长不能发挥;或得不到上司肯定和重用而压抑;或是要应酬同事和上司而违心的说话做事;或被卷入单位的派系而勾心斗角等等。对学生来说,无论是升学竞争,进入新的学习环境,功课负担过重,各种测验考试,中止学习,毕业分配不满意,师生同学间关系不融洽等均可构成学生的应激因素,但面对这些因素,每个人的个体素质、志趣、能力、价值观不同,受影响的程度也会有所不同。 3、社会环境因素 严重的自然灾害,如水灾、瘟疫、火灾、地震、飓风、雪崩、泥石流等突然发生,造成巨大损失,甚至家破人亡、城市人口剧增,交通事故、工业噪音、环境污染、移民以及因工作迁徒频繁等,都可视为环境应激因素。当今社会结构变迁,生活工作节奏加快,竞争加剧,社会充满了各种应激因素,如行业竞争、商品竞争、信息竞争、人才竞争、经营竞争、就业竞争、升学竞争,挑战与机遇共存,处处使人面临新旧压力。另外由欺骗、犯罪的不断增加造成的社会不信任危机也是一种应激因素。战争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物质上巨大的损失,更是一种严重的社会应激因素。 (三)应激与精神卫生 应激对健康有双重作用。应激可能产生的正面作用是可动员机体非特异性适应系统,产生对疾病的抵抗,增强体质与适应能力;迫使个体挖掘心理潜能,促进人格发育与成长。应激可能产生的负面作用是适应机制失效会导致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及躯体障碍,从而造成个人悲剧、引发家庭危机、威胁团队生存。 1应激与情绪、行为问题 当个体面对危机时会产生一系列的应激反应,主要表现在生理上、情绪上、认知上和行为上。一般应激反应会维持6-8周。在突发事件面前,个体如果没有类似的事件经验,也没有充分的应对准备,再加上外界信息的不明确性,很可能造成人们生理功能和心理功能的改变,而其中又属情绪和行为异常最易直接观察到。在情绪方面主要表现为恐惧、焦虑、疑虑、悲伤、沮丧、忧郁、易怒、绝望、麻木、孤独、紧张、烦躁、自责、过分敏感、持续担忧、害怕染病,继而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缺乏自信,记忆力下降,工作效率低等。在行为方面则表现逃避、不敢出门、不敢见人、逃学、旷工、社交退缩、不信任他人,暴饮暴食、抽烟、酗酒、赌博、冲动伤人、自伤、自杀等。此为应激的休克期,此时,机体尚未产生适应性。 2、应激与心身疾病 应激的第二阶段是阻抗期或抵抗期,此时机体动员了全身的防御机制,阻抗能力高于正常水平,机体建立新平衡机制来适应新环境,一旦获得的适应手段衰竭则可出现心身疾病(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胃病、失眠、偏头痛、乳腺癌、肝癌等) 1976年,我国唐山地区地震,突如其来的灾难带来严重威胁,造成了严重心理危机,在经历这一过程时,灾民经过了三个反应阶段:1冲击阶段。个人感到无依无靠,混乱,并且产生被割裂的感觉,他们寻求相应庇护,相互指导,以渡过心理维关;②畏缩阶段。此时心理平衡被打破,表现失望,愤怒,忧伤,恐惧等复杂情绪。③重组阶段。幸存者接受了创伤经历,心理上承受了这一严峻而残酷的事实,重建新的心理平衡,而且形式一种感染力颇强的集体心态。地震后绝大多数灾民表现出利他主义行为,约90%的人积极参加抗震救灾,且67、3%的人救助他人后,变得更富有宽容心和友好精神。在地震后20年的远期随防中(张本等,1998),发现有一级亲属死亡的研究组与无一级亲属死亡的对照组比较,研究组中患高血压脑血管疾病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这说明重大的心理创伤对受害者可产生持久的心身应激效应。 3、应激与精神疾病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与应激直接相关的精神障碍,它可以引起人体心理生理功能紊乱、内稳状态失衡及适应功能障碍。常见的精神疾病主要包括:①急性应激障碍②创伤后应急障碍③焦虑、抑郁等情感障碍。④意识障碍:谵妄状态。⑤行为障碍:冲动伤人、自伤、自杀。 在911之后,大约1/5的美国人感到比以住任何时候都更加严重的抑郁和焦虑,7%的美国人说他们曾因为911事件去找过精神卫生专业人员。在新疆克拉玛依市一场特大火灾,对伤亡者家属143人在灾后1—5周内进行调查发现81例(57%)发生急性应激反应,表现为极度悲伤状态、激越不安、亚木僵状态及意识模糊,对死难儿童家属278人进行调查,发现71例(25、5%)患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河北省张北尚义地震后调查中,急性应激障碍的发生率为6、1%(11/181),3个月内PTSD发生为18.8%(34/181)。 二、应激的应对技巧 应激源的存在在人类社会中是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无论是急性还是慢性应激源都会随时存在于你的周围,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或强或弱地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应激,学会正确的面对应激,减少或免除不良应激因素对健康的影响,既是直接涉及个人的问题,又是关系整个社会的重要问题。 (一)、应激的应对策略 1、注重情绪的应对 注重情绪的应对是指将应对的重点放到对应激源情绪反应上,努力减轻焦虑等情绪反应,而不是直接处理造成焦虑情绪反应的应激源。注重于情绪的应对策略可分为认知策略和行为策略。 ① 认知的策略 认知的应对策略又可分为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良种类型。前者是指当事人有意识地重新评价应激的情境以降低其威胁性质,从而减轻焦虑等情绪应激反应;后者则指采用防御机制以摆脱有应激刺激所引起的情绪应激,即无意地采用自欺和歪曲现实的方式来看待自己的处境以处理情绪痛苦。人生中充满紧张性刺激物,但只有那些对当事人有意识的刺激物才有可能引起心理应激反应,而某一刺激物对一个人的意义,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当事人对它的认识评价。著名的应激研究者塞里在一次演说中对那些长年置身于工作应激中的经理们说:“问题不在于发生了什么,而在于你如何对待它。”鉴于此,对应激情境的重新评价有可能改变应激源对人的意义,从而便可消除对它的消极的情绪应激。例如:“同同事的关系恶劣”这一应激性事件所引起的情绪应激,可因为采用“我认为他的友谊对我影响不大”这一再评价而显著减轻;同样,如果将一次升职考试失败再评价为“失败是成功之母,总结经验下次再来”,就不会那么烦恼。 ② 行为的策略 注重情绪的行为应对策略包括从事体力活动、饮酒和使用镇静药物、娱乐、度假、松弛练习和寻求朋友情绪支持等。 从事体力活动,特别是有氧体育锻炼,是一种减轻应激的有效方法。有规律的强力运动可引起运动松弛状态,运动还可以使人暂时忘掉问题。 在专业人员指引下适当使用一些镇静剂可以迅速有效地降低紧张和焦虑,但这些药物易成瘾只能短时地使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还经常借助于吸烟和饮酒等方式来缓解精神压力,但也应注意滥用。松弛练习是指通过某些行为操练而达到身心松弛的活动。松弛练习的方法有很多,自我暗示、自我催眠、静默术、瑜珈、渐进性松弛术、自生训练和我国气功中的三线放松功等,都可以达到身心放松的目的。用来减轻情绪应激的行为策略,还有许多文艺娱乐,如打牌、打球、听音乐、看电视、散步、读书、书写、洗浴、美容、购物、美食等。另外,外出度假,放松心情,暂时离开应激源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寻求朋友的情绪支持在这里主要指向朋友倾诉苦恼,以达到情绪宣泄的作用。此外,朋友的安慰、鼓励和保证等也可使当事人感到有依靠,产生安全感和希望。 2.注重问题的应对 注重问题的应对是指当事人将注意力集中到他所面临的问题或应激源,考察分析应激的情境并设法改变或解决它。一般而言,注重问题的应对策略多用于中度应激的情况,特别是当事人认为应激源可以改变的时候。 处于应激状态下的人解决问题的策略包括对问题的限定,想出尽可能多的替代性解决办法,分析衡量各种解决办法的利弊得失,从中选中一种最值得一试的办法并付诸于行动解决问题。注重问题的应对策略也包括避开应激情绪的某些对应方式。许多问题的解决需要一定的主客观条件;在条件不具备的时候,等待合适的时机或采用迂回的策略,都是值得提倡的积极的应对方式。 (二)、应激的防御策略 当人们在心理冲突、挫折和应激后会产生焦虑和痛苦,为了减少或避免这种焦虑和痛苦,人们在心理上产生了一些自我保护的方式,而心理防御机制就是这种方式中的最重要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就是以某种心理的方式或手段,把自己与现实的关系作出某些改变,使自己较容易接受,不至于引起心理太大的紧张和痛苦,以保护心情安宁的一种方式。 心理防御机制大致可分四大类:(1)精神病性心理防御机制。包括否认、压抑、曲解和投射等;(2)不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包括补偿、文饰、倒退、幻想、内向投射;(3)神经症性心理防御机制。包括合理化、抵消、反向形成等机制;(4)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包括升华、幽默和理智化。 心理防御机制是缓解由应激源带来的心理冲突的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日常生活中我们都在自觉与不自觉的用着。例如平时我们丧失了金钱,这时你会说:“破财消灾”,这是自我安慰;还有丧失亲人会哭泣或努力工作,这是宣泄和转移等。所以我们要学会运用下面的这些方式来应对不良应激源,如:转移、宽容、恻隐、宣泄、利他、补偿、沉默、认同、理智化、换位思考、隔离、幽默的笑颜效应、积极的自我暗示和安慰、放松、忘记、回避、扔掉、升华、祈祷、善意的谎言、合理化解释、舍弃、陶醉、潜抑、否定、抵消、移情等等。 (三)、建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提高对不良应激源的耐受能力。 应激系统中很重要的一个调节因素是主观上对应激源的认知评价,不同价值观就有不同的评价,并会引起不同的反应。遇事要顾全大局,明辨是非,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做事时要将心比心,换位思考,要有淡于名利,知足常乐的心态,还要宽容博爱的胸怀,处处能关心别人,帮助别人。 论语著:“孔夫子评价自己最喜欢的学生颜回:‘贤哉,回也,一旦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孔子的学生,生活贫困在陋巷,所有人都被贫困捆扰在抱怨,但是颜回从来不改变他的乐观的生活态度,也就是说不论在什么样的境况下,从来都不改变内心的安宁。我们的物质越来越多,名利的诱惑越来越大,外界的乍富总在你的眼前出现,内心往往难于平衡,冲突也越来越严重。孔夫子能教给我们的快乐的秘诀就是如何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面对什么情况下我们都会像颜回那样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心境静如止水。 (四)充分发挥家庭社会支持系统的调节作用,取得支持系统的帮助。 家庭社会支持系统是指个人遇到不良应激事件或困境时,家庭成员,亲戚朋友,同事领导,工作单位,社会团体,福利组织,党团组织,工会妇联,政府部门等给予精神上、感情上或物质上的支持与援助。例如我国居民组织中的“调解委员会”,对居民家庭的内外矛盾进行调查和调解,减少不必要的法律诉讼,挽救了不少家庭悲剧的发生,促进了家庭、邻里的和睦。 在地震、洪水、火灾、瘟疫等灾荒后,各级组织有关部门及人力的救助行为是非常关键的,如及时转移灾民,解决受灾群众的生活问题、医疗问题,对灾后相关人员的心理辅导,及时恢复生产及生活服务设施是非常重要的,这对灾民灾后心理创伤的恢复有着极大的帮助。要做到灾后没有成批的精神卫生问题出现,若没有庞大的社会支持系统发挥作用那是难于想象的。 (五)、求助于专业人员 在应激反应过程中,自我调节和其他家庭社会支持系统不满意时,出现一些不能解决的心理问题,或是疾病。此时应立即寻求专业人员帮助,进行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或是药物治疗,切勿讳疾忌医。 |
![]() |
最新评论 |
[中山健康网网友] | 点击返回顶页
2023/9/17 19:41:09 |
||
![]() |
||
[中山健康网网友] | 点击返回顶页
2023/4/14 21:54:03 |
||
![]() |
||
[中山健康网网友] | 点击返回顶页
2023/3/15 4:03:23 |
||
![]() |
||
[中山健康网网友] | 点击返回顶页
2018/11/22 17:30:17 |
||
![]() |
||
[中山健康网网友] | 点击返回顶页
2018/7/30 14:38:47 |
||
![]() |
||
[中山健康网网友] | 点击返回顶页
2018/7/4 19:46:20 |
||
![]() |
||
[中山健康网网友] | 点击返回顶页
2018/5/29 18:09:10 |
||
![]() |
||
[中山健康网网友] | 点击返回顶页
2018/3/9 3:11:16 |
||
![]() |
||
[中山健康网网友] | 点击返回顶页
2018/1/21 3:47:05 |
||
![]() |
||
[中山健康网网友] | 点击返回顶页
2017/12/4 16:11:10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