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在线咨询 网上挂号
网站首页
中心简介 新闻动态 刊物连载 心理专栏 职能科室 心理沙龙 中心文化 健康讲座 医生列表
精神病医疗资源短缺医院无奈“拒收”病人
 
来源: 南方日报    时间: 2010/8/31 10:46:00
点击以简体浏览 【字体: 双击鼠标滚动屏幕
   

 

    中山第三人民医院(简称“三院”)门口,烟屁股已经扔了一地,一名送流浪精神病人前来住院的民警又无奈点上一支烟,继续等待。最后,医院护士还是遗憾地告诉他:“走廊里都塞满了病床,再也腾不出一个多余的地方了。”

  三院是中山唯一的精神卫生专科医院,无奈“拒收”病人对于以救人治病为天职的医院而言,这构成了一个悖论。然而,透过这一现象的表面,却是愈积愈深的诸多“沉疴”———患者数量增加快、医疗资源极度匮乏、社会认知缺失等因素制约了精神卫生工作的开展。这可谓是中山急需对症下药的一块“心病”。

  ■收治率低

重性精神病患者收治率不足两成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2009年初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各类精神病患者人数在1亿人以上,但公众对精神病的知晓率不足五成,就诊率则更低。

  “中山也不例外,虽然全市登记建卡人数为11900人,但这只是冰山一角,还有很多人没有登记”。三院副院长甘露春表示。

  根据国家疾病控制司调查数据显示,重性精神病占比约为0.3%。按照中山市常住人口300万来算,中山可能有9000名重性精神病患者。甘露春说,保守估计中山有5000名重性患者,现在三院收治患者为750—800人,收治率还不到两成。

  据了解,现在该院几乎每天都会拒收一些患者,只有那些行为冲动、对社会危害性较大的患者才可以入院。根据三院的有关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该院日均住院人数为170人,2010年日均住院人数约为800人,在短短的10年间内日均住院人数增加约4倍。

  该院二科主任邓大勇和一名护士长表示,流浪精神病人的增多,客观上也给三院带来巨大压力。

  ■资源紧张

两三人挤一张床

  提起深圳、佛山、东莞等地精神疾病医院建设的“气魄”,三院院长胡季明的声音明显提高。他说,东莞把精神病院的选址放在东江边一个岛上。该精神病院占地240亩,建设资金和拆迁费用共用了6亿多元。

  而三院目前的占地面积只有19亩,人均面积约为8.8平方米,而按照国家的标准,每个精神病人至少应该有45平方米。该院目前编制床位为320张,相对于约800人的患者,医院的病床显得非常紧张。

  在住满重性精神病患者的二科,狭小的病房之内摆放了8张病床,4张病床挨在一起。在病房外的走廊上,一排病床占了过道一半的面积。胡季明说:“即使是这样,目前还有一百多人合用几十张床,两人或三人挤在一起。”“在二科大楼的四层餐厅,最多的时候,这里有300多人同时用餐,几乎是人贴人。”值班护士介绍说。

  除了病床紧张之外,全市医疗人才的短缺并由此造成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据了解,中山精神心理卫生行业医生为54人,全市300万人精神心理医生配置比例为10万:1.8,在医生配置方面跟周边城市存在一定的差距。

  ■患者回归难

许多可出院病人“无家可归”

  有人把三院“患者只进不出”、病情稳定患者长期积压的状况比作为一个沙漏,上面的沙子越积越多,但流出来的沙子则很少。

  “病人长期送不出去,形成了恶性循环,住院的没地方住,出院的没地方去”,邓大勇说。据了解,该院目前市外128名流浪精神病人、市内218名精神病人符合出院条件但是长期“积压”。

  一名护士长说,对于中山户籍患者家庭而言,自从中山把精神病列入社保范围之后,其家庭负担减少了很多,于是许多病人家属都不想让患者再回去。另外,也有部分家庭对病人存在歧视情况,“也曾经碰到过这种情况,电话通知家属过来领病人,但家属却回答说不管了”。

  有人建议,在精神病人康复回归社会这一方面,中山应该向深圳“取经”。在帮助患者回归社会方面,中山有关部门例如救助站、民政部门、残联、妇联等部门,应该发挥出对应窗口的作用,为患者回归社会尽量扫除障碍。

  ■对话

中山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胡季明:

“我们被逼到一个不道德的境地”

  记者:患者人数不断增加,三院目前处于何种状态?

  胡季明:由于客观条件限制,医院早已过了自身接收能力的极限。作为一个医生而不能去帮助别人,我们也感到很痛心,已经被逼到一个不道德的境地。

  记者:造成拒收病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胡季明:举个例子,比如说普通病人需要到综合医院住院,一家医院没有病床还可以到另外的一家去,总会找到病床的。而精神病医院就只有一家,医疗资源、医疗人才等有限。

  记者:大量病情已经稳定的病人“出院难”,该如何解决?

  胡季明:这需要多个部门单位的通力合作,因为这个问题不仅仅是医院的事情,而是一个系统的工作。这一方面,中山卫生系统也做了很多协调工作,像民政、公安、妇联等部门都正在开展相关工作。

  ■最新进展

政府大手笔投入“心病”正在消除

  在中山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中山市第三人民医院改扩建工程项目已经立项。一期工程为16153平方米,设置病床数为800张,投入资金5348万元。三院有关负责人介绍,该笔投入资金在很短的时间就已经到位了,是“史无前例的重视和投入”。

  但资金到位后,改扩建工程进展并不顺利。据一份汇报资料显示,已立项的原方案中计划在三院原址基础上扩建,需在附近征地70亩,由于征地牵涉方面广,面临困难较大。随后,在由南朗镇政府提出的另一套方案中,需重新征地90亩异地建设,但投资大约需2亿—3亿元。“无论是原址扩建,还是新址重建,我们都可以接受,只希望这事能早点定下来”。三院相关负责人表示。

  毋庸置疑,近年来中山对精神卫生行业的投入不断增大。目前全市社区精神病防治康复服务覆盖率实现100%。今年,在全市范围内开始实施全民住院社会医疗保险计划,所有属中山户口的精神病人均参与社会医疗保险计划,实行免费住院治疗,自费部分由各级政府承担。

田边正街80号:

“稻草人”的麦田

  匆忙走过的路人,扭着脖子“使劲”向院里张望;院子里各种古怪的声音,偶尔会“爬过”围墙来到马路上。墙里墙外,一墙之隔就是两个不同维度的世界。而在墙内的医护人员眼里,这里的世界跟外面没有两样,有快乐、有伤痛、有依恋……他们活得很真实,很纯粹,就像是快乐的“稻草人”,而医院就是他们的“麦田”。

  田边正街80号,中山第三人民医院位于这里。

  一只脚跨进三院的大门之内,保安仔细地打量着眼前的陌生来客。

  大门的正对面十几米处,是二科的病房。抬头看,在病房的四楼,一个脑袋出现在窗户格子之内,一时间,不大的窗户之内挤满了脑袋。当第一个笑容绽放出来时,瞬间,好像被传染了一样,所有人的脸上都露出了微笑。

  一楼是门诊部,刚走上二楼,医护人员就赶紧重新把门锁上了,并让一个靠在门一侧的病人走开。“这个门是经常要锁的,防止病人私自逃出去。”

  来到餐厅,一旁的护士长高声喊道:“大家排好队吃饭,记者朋友来看我们了。”同时低声解释说,“已经很久没人来看他们了。”

  早上9时,医护人员开始查房并让病人们吃药。吃完药,绝大部分病人都要到四楼的活动室参加活动。此外,医护人员也经常会组织他们下棋、打牌、打乒乓球等。

  而在活动室内,看电视则成为了他们最喜欢的活动,20来个病人仰着头,目不转睛地看着那台声音嘈杂的电视。电视里播放着《西游记》,他们笑容咧到了嘴边,虽然自己的笑点跟节目内容怎么都不合拍,但这并不妨碍他们的快乐。

  中午11时20分,这是每天准时的用餐时间。紧锁的门“哗啦”一声打开,几名男病人用扁担给其他病友送餐过来,本来拥挤的人群,好像经过训练一样,中间闪开了一条道。一会儿,对面的女病人也走进男病人的活动室。微妙的气氛在空气中立时弥漫开来,男病人脸上的笑容变得更“鲜艳”了。

  而在同样用完餐的康复科,收拾妥当后,每人得到了一支烟的“奖励”,十来个男病人坐在门口的台阶上,悠然地抽着烟,并不时地互相点着烟。

  “74号”,医生大声地喊着,一名男病人意识到了是在喊自己,便缓慢地“挪”过来。因为二科收治了很多流浪精神病人,他们对自己的任何信息都不知道。因此,从他们来到这里时,每个人就都有了一个号码,直到他离开这里为止。

  在病人的宿舍里,逼仄的房间里摆满了病床。“床是三四十年的老古董了,这样才够结实,不容易被弄坏。”二科主任邓大勇说。每张床上都有一张凉席,但几乎每张凉席都已经被撕得像碎片一样,凉席上还依稀可以看到手指的抓痕。

  在二三楼的病人宿舍里,散发出一股浓浓的粪便味道。一名护士说,有的病人经常在床上大小便,天气发潮时的味道就更加难闻了。“前不久,中山市妇联的几名负责人来这里调研,她们含着泪说,这里的人活得真苦。”三院副院长甘露春回忆道。

  三院门前的阜康路,只有短短的几百米。然而,对于那些即将出院面对社会的康复者而言,这条路显得漫长无比。

  这里的病人中,有位80多岁的老婆婆,已经在这里住了大约40年。

  二科的护士长这几天一直在担忧,四川的戴大军这次应该不会回来了吧?“戴大军被送回家里时,经常自己又跑回医院,反反复复已经四次了”。

  邓大勇说,他接触过几个病人,在快要康复出院的时候,提出要继续待在医院的要求。经过了解才知道,这几个病人病情稳定即将出院时,知道自己走上社会将要面临就业、结婚等人生大事。“相比而言,他们已经完全适应了这里的生活,不想面对外边的世界”。

  对于这些精神疾病病人而言,改变他们的生活不亚于一次巨大的挑战。对于这里的病人而言,友情和朋友也显得弥足珍贵。之前二科的一名来自石岐的女病人,因为康复较快,医生就考虑将其转到条件稍好的康复科。但无论怎么说,该病人始终不答应。她说,不想离开自己在这里的好朋友。

  当访客们走出医院的瞬间,回头再看,一颗颗脑袋又挤在窗户方格之内,“姐姐,哥哥,再见,再见……”声音里充满了简单的快乐。


免责声明:作品版权归所属媒体与作者所有!!本站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有异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