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崇洋迷外思想是从大一开始的。引至我崇洋迷外的主要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是害怕穷;二是想出人头地。
其实,当时我们家是不算穷的。八二年,我的父亲月薪有七十多元,母亲月薪四十元。但我父亲家乡人太多,吃饭都成问题。父亲非常孝顺和顾着家乡的亲戚,因此需要救济一部分。几十元钱一家人过一个月也是虽不说吃不起饭,却也紧紧张张,买不起任何高档商品。
家里的财产是两只大木箱,和一个我们用废木料做的木柜子。那时候从不担心会有小偷。因为根本就没什么东西可以偷。
高中之前我的零用钱是每月叁元。所以,在此之前我从来没有上过馆子。
我很羡慕别人坐在餐馆里,又吃又喝又说又笑,那对我来说是一种剌激。我渴望哪天我也能有好多好多的钱,可以吃那些我从来见都不曾见过的东东。我不知道他们哪来的钱,但他们肯定很有能耐可以不用过苦日子,所以一直也在激励着我不断努力。
我害怕穷,因为穷,的确不是什么好事。
我认为这个原因与我之后产生的崇洋迷外思想不无关系。
第一次接受洋货是从一包香烟开始的,那是大一的上学期。我的妹妹从广州做生意回来,带了包万宝路香烟送给我。听说那包烟值五块钱,我万分珍惜,悄悄地把它藏在枕头下面,舍不得抽。有空拿出来仔细欣赏一下那带有红白两色,配着黑色万宝路英文字的外壳,嗅一嗅带有美国味的气息,感受一下资本主义的“臭味”,幻想一下外国的人文景观,风土人情,别有一番情趣。
那时刚刚改革开放,外面的世界如何,无从得知。但听人说比我们国家要好很多很多。就竟怎么个好法是没办法想象的事。就像非洲的土族没办法想象现代文明一样。
在我的心中的印象,美国一定是有汽车开,有高楼大厦住。至于,什么叫先进?真是一片空白。
一天有同学找我借书,我叫他自己翻。无意中被他把我的万宝路给翻出来了。他看了半天,问这是什么烟?我说是“万宝路”。他摇头。可是旁边有人懂。说那可是好东西啊!美国产的,够气派。他这样一说,一会儿就围了几个人过来。你看看,我看看,研究来,研究去。
有人问我怎么弄到手的,我说妹妹给的。一伙人羡慕不已。说我真不简单,有这么个有本事的妹妹。话语中留露出一种仰慕的表情。我心里是美滋滋的。心想:一包烟就能激起人的激动情绪,证明美国这玩意儿,的确不一般。心中产生了一种向往。
有人发表意见了。
“你看人家生产的东西,就是不一样,红就是红,白就是白,红得有看头,白得纯洁。”
“一看上去就有一阵野性。”
“不光是野性,你们看那层透明纸多薄,多透亮,我们国家是做不出来的。”
“听说是雪茄烟型的,抽完都有香味,一两天都不会散去。”
“告诉你,不仅不会散去,如果女人嗅到都会陶醉的。”
有人又问:“多少钱一包?”
我说:“五块。”
他惊叹:“五块?!那么贵?是我就不买了,五块可以吃十几份肉了啊!”(当时学校饭堂是三毛钱一份肉)看大家心急的样子,我也真想试试这美国人产的东西有什么好。
我说:“开了吧!大家都试试。”
我庄重地接过来,像考古学家启动棺材板,轻轻地撕下透明纸,翻开盖子,撤了锡纸,露出了里面的过滤嘴,会抽不会抽的都每人发了一支,不会抽的也不肯错过这个机会。大家点燃,抽了起来。会抽的吸一口眯着眼睛仔细品味,不会抽的咳嗽声顿起。
“哇!真是与众不同啊!”
“呛死人啦!有什么好的,就象等外‘春城’(一种烟名)”
“你懂什么?这才叫高级,有一阵浓浓的香味,难怪是西部牛仔抽的,够提神。”
那烟确实是一阵浓烈的气味,与国产烟有很大的区别。虽然不习惯,但我还是很享受,因为意识上我确实是接受了,它必竟是代表了洋鬼子的东西嘛!
就因为这包烟,大家的话题越扯越远,谈到了向往,谈到了改革开放,谈到了奋斗目标,有人乐意接受新事物,有人抵触。有人害怕中医会被淘汰,担心将来的前途。
想不到这一包小小的香烟,竟然点燃了我心底里的憧憬。我开始做美国梦了。幻想自己到美国。与洋人交谈。我开汽车,开车后该干什么?这一下还真想不起来。因为我的头脑中,有关美国的知识实在太少了。
此后,我一有空就到图书馆翻看有关资料。其实,那时的资料也十分有限,只几天就看完了,主要还是些地理方面的知识。但我还是很认真,把它全记下了。只要一有机会,就开始宣传我的“美国论”,逢人便讲。美国如何如何好。不懂的就瞎编。露了馅也不脸红。
那时候觉得美国的月亮似乎都比中国圆。有同学说少讲点担心会被批评。但我认为,我只是表达我个人的意愿,我肯承认别人先进的东西。时间长了,有人也烦,硬说美国不好。说美国没有什么了不起,说我是崇洋迷外。
于是我就会和他争论一番、大吵一通,为此生几天气。现在回想起来,哈哈,那时我的确是有一些心病。毕竟年轻,见识又少,思想容易偏激。
这段经历,在我之后对青年心理的研究,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