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碰到不少患恐惧症的病人。追踪他(她)们发病的原因,大多都有刻骨铭心的不愉快的亲身体验。
有一个女孩怕尖锐的东西,只要看到尖锐锋利的物品,她都会产生恐惧的情绪,如针、刀、玻璃、铁枝、铁钉、甚至笔尖等等。原因在于她小时候用刀子切菜时不慎将手切伤,还遭到父母的责骂。这一事物不仅对她的皮肉造成损伤,而且在她的心灵深处造成极大的伤害,久久不能抹去。以至于,凡是看到尖锐物件就恐惧。
在这个过程中,其父母的责骂是导致她恐惧的主导因素如果在当时父母处置得当,进行启发性教育,给她安慰和鼓励,尽量消除她的害怕心理,或许她的恐惧症在早期就能得到抑制。
一个成绩优异的中学生,在高三时患了恐惧症,他的恐惧症来源于老师在黑板上写字。只要老师一写字他就紧张不安,生怕自己看不清写的什么字。越紧张,就越怕看不清或看错,越怕看不清就越紧张,无法控制。伴随而来的就是注意力不集中,头脑混乱。并出现心慌心跳、头昏头晕、出冷汗、手脚麻木等症状。严重时还会呼吸困难,喘大气。从而妨碍了他正常的学习,导致他在半年内成绩一落千丈。
引起他害怕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在一次上课时他抄错了题,交了一份十分糟糕的试卷,被老师严厉批评后,丢了面子。其后总担心自己不能看清老师抄写的黑板字。这是他患病的诱因。而其根源在于他的性格内向,要求过高。病前他总是按要求一丝不苟地进行生活和学习。只要有一点点没有完成心里就不舒服,当天就算不睡觉、不吃饭都要按要求完成。
长时期的坚持和努力使他获得了几乎所有的荣誉,同时也让他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比如怕出错出丑,怕不如别人,怕批评等等,精神长期处于紧绷的状态之中。由于“怕”他变得不再认识自己,虽然他看到自己的缺点,却希望永远是一个秘密,别人永远也察觉不到。多少年来,他一直在回避那个“怕”字,而不是主动调节心理状态,寻求解决方法。这就埋下了他患恐惧症的隐患。
其实这种恐惧心理许多人都有所体验。比如考试、填表时,情绪紧张,生怕出错,结果越怕越错,考试怯场就是一种常见的例子;百米赛跑时,越想快,越跑不快,这是因为过分紧张的原因。由于紧张,我们身体内的激素水平会比平时高许多,人的植物神经会因此变得亢奋。从理论上来说,这反而会抑制正常功能的发挥,令机能紊乱。
所以我们做任何事情,面对艰难险阻,一定要做到沉着冷静,临危不惧,这就要求我们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具有驾驭局面的大将风度。
有的人怕见人,不敢与人交往,这叫社交恐惧症。它是一种十分常见的心理疾病。它的主导因素就是过分注重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从而淡化自己、低估自己的价值。
患社交患惧症的人内心十分痛苦。他们在人面前,总喜欢掩饰自己的缺点,怕别人看到自己的短处;希望别人永远只看到他的优点,并赞许自己。他们并不知道原来每个人都有优缺点,与人相处只不过是向别人学习长处的一种方式罢了。目标不明就是产生怕的根源。只要克服了这个障碍,事情也就一通百通了。
事实上,我个人认为能够主动暴露自己的缺点,就是心理素质过关的一个标志。同时也是即时修正自己,克服困难,战胜自我的手段。回避缺点,对于一个人的心理发展本身就是一种涂毒自己的行为。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只要是敢于正确面对缺点的人都有比较好的心理素质,这就是最好的说明。
“怕”是缺乏认知的反映。要想克服“怕”,首先就必须要先认知自己。要挖掘“怕”的根源,认识“怕”的内容,计算“怕”的程度,衡量“怕”的机率。只有这样你才能正确评价自身在社会环境中的位置,也可以称作“个人定位”。有了个人定位才能比较客观地评价自己的能力,做好自己的角色。就这好比唱戏,在社会生活中也必须按一定的规则办事,心态上才能取得平衡。
矫正“怕”字,只能在克服逃避心理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因此能不能医好“怕”的问题,还取决于本人的意志。如果自己不愿意,“怕”是永远不会自行消除的。就像抽烟的人不愿戒烟,喝酒的人不愿戒酒一样。
即使本人主动意志有了配合,要想在“怕”字面前说“不”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南京脑科医院心理咨询主任医师鲁龙光在他的《疏导心理疗法》中说:与“怕“作斗争,要相信自己所担心顾虑的“怕”实际上根本不存在任何危险,自己要全力以赴与其斗争。避免退缩、消极,大胆地给自己提出要求,正视失败,怕失败往往是过多地梦想成功与完美,而成功之前往往是经常失败。
我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常会有失败的事例出现。其根本原因还在于被治疗的人采取“逃避”心理。他们会推诿:“我还没有准备好”,“再给我一点时间考虑考虑”,“下次再说吧!”,“这样太辛苦”,“我会不会受不了”等等。
其实,面对怕本身就没有时间的限制,就像我怕毛毛虫一样,逃得了一时,却逃不过一世。只要我们认真对待,把克服“怕”当成是一项任务来做,下足了功夫,就没有克服不了的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