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初,社会发生了一些变革,我们回到了大城市里,住进了近郊旧时居住的房子。那时还比较落后,物质贫乏,没有什么吃的。每家每户就靠那一点点计划供应的票去购物,如猪肉票、牛肉票、鸡肉蛋票、米票、面票、油票、腊肉票、豆制品票、糖票等等。
为了吃,我从小就学会了排队。早上天不亮就得起身,手上提着一个竹编的篮子。背上背着一张小登子。几个小不点走两三公里路到城里的肉店排队。站累了坐一坐,冷了就搓手顿足,饿了就吃爆米花。
排了几个小时,轮到我的时候,肉几乎卖完了。最后全家人的票就只能卖几斤皮多肉少还带骨头的东西,急得眼泪都出来了,可是没办法,回家当然还免不了要挨一顿臭骂。内心确实很无奈。
我的童年是靠定量配给过生活的,每人每月的基本食品是半斤鲜肉,一两油,粮食二十六斤。而儿童只有九到十八斤。这显然是不够吃的。
现在的儿童不知道饥饿是什么滋味。没有饭吃,人的情绪就会变得紧张而不安,尤其以一家有几个孩子的家庭最为明显。那时经常听到有人为了谁多吃两口饭而打闹。证明人的本能反映会使情绪产生波动。
那时一两油的配额,按现在人的胃口就只够吃两餐。煮菜的时候,用一块纱布在油罐里面点一点,然后在汤里一涮就行了,那飘在菜汤里的油就叫“救生圈”。
现在的人不知道没有油吃人会怎么样,记得那时讲究革命传统教育,父母的单位,经常吃“忆苦思甜饭”。实际上就是用南瓜花、叶和藤,加干玉米粉和水熬出来的,类似猪饲料的糊糊。
忆苦饭不要钱,可以任意吃,小伙伴们感觉新鲜,又热闹,又好玩。虽然很难咽下,但仍争着吃,稀里糊涂将肚子撑饱就算了。
开始通常还能接受。可是,第二餐、第三餐情况就不对劲了。开始全身乏力,提不起精神,肚子开始“抗议”,“咕咕”直叫,接着大便拉出一条青幽幽的花杆,不知道怎么回事,吓得蹲在厕所里哭,不敢出来。
人的生活就是这样,吃是人的本能。既然不够吃,那就只有“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了。我曾经爬上很高的树上去掏鸟蛋,那剧烈摇晃的树枝阻挡不住我吃的欲望;到过池塘里去摸小鱼小虾小螺丝小蚌壳;上山挖野菜、捡蘑菇。凡是一切可以食用的东西都不会放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