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期是心理发育的初级阶段。一般说来心理比较脆弱的人,大多表现出胆小怕事,比如婴幼儿因母亲不在而哭泣,这是因为他害怕,缺乏安全感,有的小孩子连小鸡、鸭都不敢摸一下,这是因为他不知道这些小东西是何物。当然最普通的是怕黑暗,夜间怕独处,不敢单独睡觉。总要有亲人在身边才感到安全。有的人甚至到了青年期,仍然害怕。我在心理咨询门诊中就见过不少怕黑的小朋友。
怕黑虽然是儿童十分普遍的问题,大多数人都认为是一个不值得一提的小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积累的经验越多,怕黑的问题自然会消失。但有的人到了青年期,依然很害怕,那就不正常了。人们把这类人称作为“胆小鬼”,其实这就是一种心理疾病。
克服不了怕黑的问题,在人的心理发展中就会形成许多阴影,其心理年龄必然比同龄人要低一些,表现为自信心不足和娇气。长大以后对环境的要求、对家人的依赖也会高一些,这样会给他们的未来增添许多不便,甚至影响成人以后的事业和家庭生活。所以说怕黑也应该是一种病态。
有位年青人恐惧黑暗。晚上,路灯很暗的时候,他就感到害怕。就算是一伙人上街,他也总是不前不后,一定要走在人群中间。而同伴们一会儿跑前,把他甩在后面;一会儿又闪到后面,把他丢在前面。吓得他“哇哇”大叫,紧张得跟着别人跑来跑去。
回到宿舍楼,有人故意将路灯掉,他恐惧得抓住人就不放手。到了宿舍又不敢第一个进宿舍。这也是一种病态心理。
我也有一段怕黑暗的时期。我的童年正当文革,那时经济萧条,物质溃乏。
晚上,经常停电,没有任何可供娱乐的节目,更加没有电视。我们多数是在黑暗中渡过。
入夜点上一只蜡烛,全家人就围坐在一起。昏昏暗暗的烛光,把人影投映在墙上,稍有一点气流,那烛焰就隋风摇摆,影子就像幽灵一样恍恍惚惚。
我有个小姨是个嘴巴很会说话的人。讲故事时,表情特别丰富。她的专长就是讲鬼故事。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恐怖的脚步声》,她半睁着眼睛描述:“那里面伸手不见五指,大木门‘呀’地一声开了,‘咔!咔!咔!’,脚步声越来越近,‘呼!呼!’呼吸声非常清晰。只要一喘气就可能被他发现。正在这时,一阵轻轻的怪风‘嗖’地吹了过来。
我们几个小朋友,紧张得大气也不敢喘,眼睛不敢闭,更不敢看后面,只感到后背一阵阵阴凉。只等着结果,她凑近蜡烛,呼地吹灭了烛光,“啊”地尖叫一声。直把我吓得头发都竖了起来,心跳到期喉咙。
故事讲完了,还必须睡觉。我是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什么鬼怪、恶神、杀人的坏蛋在头脑中不停地闪现。最怕的就是半夜惊醒,一看到窗帘动就紧张得喘不过气就像真的看见鬼一样。
此后相当长一段时期,由于害怕我一直睡不好,没办法干脆用棉被把自己像腊肠包子一样郑起来,连头发也不敢露出来,只留一个透气
孔。身体向着墙壁。
那时我的枕头在床的右边,我的脸又只有对着墙,心里才有那么一点安全感。
两年之后,大概是十二、三岁时,我的身体整个有点变形。胸廓最明显。左边的肋骨角往上翻,右边的就塌下去。锁骨也是一边高一边矮,自己也是很不满意,可是换个方向又睡不着。很烦恼。现在看来那是一种恐惧症。
根据我的切身体验,白天人们对自己身边的一切一目了然,自然不害怕。可是一到晚上,黑麻麻的,什么也看不清,似乎黑暗中隐藏着什么可怕的鬼魅,或者某种危险。越是情绪紧张,思想混乱,越会产生可怕的错觉和幻觉。
现在,在临床治疗中并不难医治,只要少少的一点镇静剂就能解决问题,没有什么副作用。如果当时有现在的治疗方法,我也就不会受那么长时间的苦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