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在线咨询 网上挂号
网站首页
中心简介 新闻动态 刊物连载 心理专栏 职能科室 心理沙龙 中心文化 健康讲座 医生列表
第二章心病如何辨症(2)
 
来源: 中山市心理卫生中心    时间: 2010/8/22 11:03:00
点击以简体浏览 【字体: 双击鼠标滚动屏幕
   

原著作者:甘露春    连载整理:杨伊生

第二章  心病如何辨症



  一个心理医生,16年接诊15万人次,远在欧美等地的华侨也慕名前来求诊。有人说这是个奇迹。其实我只不过是在工作实践中总结出一套心病辨症法,使我的诊断更准确罢了。

  

  

第二节 心病辨症方法



  这是我经过近16年心理咨询和心理疾病治疗实践总结出来的心病辨症方法。在实际应用中,我的“三板斧”屡试不爽,而我的“投石问路法”,则是为我在诊治中屡建奇功的绝招。

  
第一板斧:根据病史病程寻诱因

  
了解病人的病史病程是心理咨询的一项重要工作。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病人发病的诱因,对心理疾病的辨别和诊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需要医生耐心地询问,使患者和家属放下心理包袱,将可能引致心理疾病的诱因挖掘出来。

  非心理疾病的诊断着重在于局部,甚至一个点,有的单靠一项检查结果就可以作出准确定论。

  而对心理疾病,我们还要从大局出发,从整体考虑,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环境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联系起来分析,从中找出疾病产生的相关原因,作为我们辨别和诊断心理疾病的参考依据。

  一次,我去内科会诊一位病人。病人旁边是一位老干部。会诊结束后,老干部说想问我几个问题。我看他盘腿坐在床上的姿态和他的眼神,就知道他不像一个老冠心病人,心里便有了几分底。

  见我没有意见,他急忙拿出来一叠化验单,足有一寸厚,让我看看。我随便翻了一下,还给他,问道:“这病有几年了?”

  “9年。”

  “经常住院?”我又问。

  “每年不下三四次。”

  “诊断结果是什么?”我步步深入。

  他数着手指说:“心肌梗死、冠心病、脑动脉供血不足、慢性胃炎、前列腺炎……”“什么药都服过了?”

  “服过了,可是治疗多年还是没明显好转。”

  我沉默了一会儿,转了话题:“您退下来几年了?”

  “9年多。”

  “感觉日子好过吗?”我关心地问。

  他唉了一声:“好过什么啊,病越来越多!”

  “之前有病吗?”

  他精神来了:“告诉你,医生,我过去什么病也没有,几十年没有上过医院。”

  “为什么现在这么多病?”

  老人家摇摇头,反问:“你是医生啊,你说为什么?”

  我盯着他问:“您想让我说真话还是假话?”

  “当然真话啦!”他肯定地回答。

  “如果您不忌讳,我就说啦!”

  接着,我对他说,他退下来心情就没好过,因为没人理解他。他在家太霸道,平时也没人和他玩,他不打麻将,也不和人吃饭喝茶,整天无所事事,不知如何打发时间。他失眠,心口不舒服,症状多发生在晚上和安静时。其实他没有那么严重的心脏病和其他问题,主要就是闲下来老胡思乱想,凡事总往坏处想。还有,因年纪大,他总是担心自己身体的健康,而变得太过怕死。这样心情就日渐变得忧郁,开心不起来,感觉活得没意思……

  最后,我说:“您没有冠心病,患的是抑郁症。”

  老人家一脸茫然,突然哇的哭了起来,紧紧抓住我的手不放。

  整个病房的人都用惊异的目光看着我。我心里很清楚,他早已脱离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环境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自然法则,他的思维意识、情感知觉已偏离正常轨道。

  第二板斧:根据病情症状辨心病

  
目前,还没有一种有效的仪器对心理疾病进行测试。如果用一般心理测量表进行检测,同样会与实际情况存在一定的误差,因为部分患了心理疾病的人,对心理疾病缺乏足够的认识,对心理测量存在疑虑,所以难以将真实的情况反映出来。

  因此,对于心理疾病,我们只能根据临床经验,总结它的规律,辨别它的特征,进行诊断。所以说心理医学也可以说是一门经验科学。

  躯体是物质的,从本质上说躯体疾病就是生物疾病,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而且还可以通过现代科学仪器进行系统检查,对躯体的正常与否作出质化和量化的描述,从而提供正确诊断的依据。

  而心理疾病是精神心理的问题,是非物质的,因此它的表现就没有那么直接、具体了,给人既看不见,也摸不着的感觉。

  我经常到临床各科进行会诊,患者往往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心理疾病,因此我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这位患者到底是躯体疾病,还是心理疾病?如果确实是心理疾病,就算他不承认,我也可以通过其他手段对他进行治疗,这肯定比没有治疗目标要好。 

    长期的临床实践,我发现心理疾病也有共同的症状特征,只是我们忽略了。我将心理疾病症状的普遍特征归纳如下:

  症状散乱无系统性;

  症状飘逸无规律性;

  症状起伏无时限性;

  症状变幻无预感性;

  症状性质无固定性。

  
只要患者基本符合这五个特征中的两个或两个以上,我们就有理由怀疑他可能患有一种心理疾病。心理疾病无躯体疾病的规律性,表现为“五无性”,而这其实就是它的规律性。

  症状散乱无系统性  是指无躯体功能的系统性。依据统一机体的原理,任何刺激都可能触发身体各部分发生反应,正所谓 “牵一发而动全身”,“一处有病,全身不适”。这就使得症状表现具有多样性,无系统性可言。其实,这就是心理疾病的系统性。

  症状飘逸无规律性  刺激反应引起人的生物反应,包括特异性反应和非特异性反应,同时还会引起心理反应。因此,心理疾病从总体来看,其症状可以在心理和躯体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甚至两者兼有。这就使病情和病状变得更加复杂,无明显的规律可言,如云彩般飘浮不定,令人难以捉摸,如胃痛有时与进食无关,而是与精神刺激或疲劳有关。

  症状起伏无时限性  一般而言,躯体疾病有一定的周期性,如感染—发病—治疗—康复。而心理疾病则多是由多个周期或多个时段组成,症状发作多与生活事件等心理刺激因素有关。

  症状起起伏伏,发病无定时,没有明显的时间限制。心理疾病可以即时发生,如反应性精神障碍、反应性抑郁障碍等;也可以中断一段时间后,再次发病。

  症状变幻无预感性  心理疾病还具有症状变幻不定的特征,表现为断断续续,时好时坏,或此起彼伏。一会儿这里不舒服,一会儿那儿又痛,患者本人完全没有预感。病情不仅与心情有密切关系,有时甚至与天气变化也有关,难于预测。

  有位患者性格内向,不善交际和言谈。一次与家人外出吃饭,席间忽然产生怕说错话的念头,不受控制,由此恐惧不安,中途退席。这就是个典型例子。

  症状性质无固定性  非心理疾病的症状性质是比较稳定的,而且一般来说,哪儿有问题,哪儿就有痛和不舒服的感觉。而心理疾病症状性质很不稳定,如腹部有一个包块,不久又消失了;本来确定为颈椎病,不久复查,病症好像又不见了。临床中常见这类情况。

  第三板斧:察颜观色辨心病

  除了用病情症状辨别心理疾病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患者言行举止、表情变化等心理活动的外在反应去筛查。因为人的心理状态必定会表现在躯体、言行举止、表情、眼神,甚至皮肤状况等方面,所以,医生可以通过咨询来发现患者的心理状态,从而作出判断。

   
从患者的体态辨心病包括从头面部状况、皮肤状况、血管特点和躯干形态四个方面。

  (1)头面部状况

  心理疾病患者的头面部,或多或少会有一些异常表现,比如:面部肌肉僵硬,面部不对称,面肌抽搐或跳动;目光呆滞,睡眼蒙眬,眼袋肿胀,有黑眼圈,或者眼放青光;头发蓬松散乱;胡须刮不干净;口红不均匀,或划出唇边界。

  这些现象说明患者存在情绪紧张、焦虑、失眠、精神亢奋或生活懒散等问题。

  (2)肤质状况

  心理疾病患者的肤质一般较差,表现为干燥,无光泽。有的人甚至有脱皮或与年龄阶段不相称的粉刺和斑疹。还有的人皮肤颜色不均匀,或有色斑。这是因为他们过分抑郁或焦虑,从而导致内分泌失调所致。

  有睡眠障碍的人,一般还表现为皮肤过薄,缺少皮下脂肪。这是因为失眠和不自主地多思多虑,大脑释放过多的能量,使皮下脂肪消耗过大所致。

  (3)血管特点

  相当一部分患者,由于大脑功能亢进,神经兴奋,使血流加速,血管扩张。因此,他们面部和身体皮肤特别潮红,可以看到皮下血管,或者起红斑。手上、颈部血管较一般人充盈,甚至青筋暴露。

  (4)躯干形态

  有的患者含胸驼背,头颈龟缩。这多是缺乏自信,逃避现实的表现,多见于抑郁症,或被害妄想状态的人。

  从面部表情及情绪辨心病  通常,心理疾病患者的表情具有一定特征。焦虑的人,紧锁眉头,愁眉苦脸,心烦意乱,坐立不安;抑郁的人,嘴角下垂,双眼无神,表情冷淡,或易悲伤哭泣;恐惧的人,面红耳赤,面肌抽搐,眼神惊异;躁狂的人,满面春风,得意洋洋,表情夸张;单纯型精神分裂的人,表情呆板,状若止水;青春型精神分裂的人,喜怒哀乐转换频繁。

  然而,有一部分神经症患者的表现则完全与他们的心情相反。他们可以隐藏真实的内心世界,表现出特有的笑容。但那种笑容与正常人的笑容有区别。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他们多数是嘴笑,而眼睛不笑。也可以说那笑容是挤出来的假笑,很不自然,也称“皮笑肉不笑”。

  焦虑抑郁

  恐惧躁狂

  单纯型精神分裂青春型精神分裂

  从行为举止辨心病  在心理咨询中,我们时常可以见到一些异常行为,这可以作为辨别心理疾病的佐证。

  有的人畏首畏尾,非常拘束,搓手顿足,动作不协调,甚至手脚发抖;

  有的人动作夸张,过分好表现;

  有的人有许多怪动作,如不停干咳、哼鼻、耸肩、打哈欠、搓眼睛;

  ……

  有的虽然不十分显著,但是某些细微的举动,也可以给我们提供参考。

   
   从语言特点辨心病  语言是表达思维活动的主要方式,同时语言也是衡量思维能力的尺码。我们可以通过咨询,从就诊者的语言特点(包括语言内容、语音和语速)来了解其心理活动,从而发现症结所在。

  语言内容:有心理障碍的人会因思维不正常而表现出特有的语言方式,如缺乏逻辑性、系统性、合理性。表现为过分啰唆,似乎有说不完的话,或辞不达意,答非所问。
  语音和语速:讲话声音幼稚,过分细小,或结结巴巴,或语速过快,没有停顿,如打机关枪等,这些表现皆与心理障碍有关。

  从睡眠质量辨心病  通过病人的睡眠状况,可以发现病人的心理状态。患有心理疾病的人多有睡眠不好的现象。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浅睡多梦、易醒或早醒。

  需要指出的是,心理疾病可以引起睡眠障碍,而睡眠障碍同样也可以诱发心理疾病。

  从性格缺陷辨心病  心理疾病患者一般都有不同程度的性格缺陷。他们或过分内向,或过分外向,或要求十全十美,或过分偏执,或爱钻牛角尖,或过分爱干净,或过分啰唆唠叨等,而这些都是心理疾病的表现。
  从对疾病的态度辨心病  患有心理疾病的人,他们对“心理疾病”过于敏感,只要我们提到“心理精神”,他们就否认、拒绝,或者采取回避的态度。

  有心理疾病的人心理比较脆弱,凡事总往坏处想,再加上某些不健康的社会意识的影响,使他们不能面对现实,最重要的是不能正确对待疾病,不愿意或者接受不了事实,以致拒绝与医生合作,甚至不肯服药。

  从侧面信息辨心病  患者家属、亲友提供的信息,如患者在家中的生活状况、饮食情况、睡眠情况等,以及家属、亲友对其病情的看法,也可以帮助我们辨别心理疾病。

  在心理咨询中,有家属或亲友反映:骂他没有用,打也打了,改不了;说重了怕出事,说轻了又怕没尽责任;不守着不放心,守着又什么也做不了。这就说明了那个人有心理疾病。

  我的绝招:投石问路法

  在临床中,有很多是心理疾病患者经过长期治疗,总也治不好的“顽疾”,人们常称之为“疑难怪病”。这些“疑难怪病”症状一般复杂纷乱。这时我们就可以采用投石问路法进行辨别。

  我采用投石问路法有两个前提:

  前提一 经过系统检查没有发现明显异常,找不到与其他疾病相关的证据,也就是说不能明确证明属于躯体疾病。临床中,我们经常发现有的患者带着厚厚的一叠检查单、化验单,其中却没有两张能说明其真正存在的问题。

  前提二 经过临床各科进行相关对症治疗,长期不见改善。

    如果符合上述情况,我们就可以运用一些心理疾病的相关药物对其进行试探性观察治疗,这种方法我称之为投石问路法。

  周姨,55岁,来自湖南,已有5年病史,主要症状是右颈部疼痛,舌右侧麻痛。因为吃饭、吞咽不舒服并疼痛,使她终日坐卧不宁,吃不下,睡不着,所以心情很烦躁。她曾无数次到当地各大医院检查,做过X光片、CT扫描、核磁共振等,均没有发现异常情况。医生怀疑是慢性咽喉炎。但她在服了大量消炎药、清热解毒药后,症状却丝毫没有改善。

  从2000年开始,她遍访各地名医,去过上海、北京、南京等地,一次次住院,一遍遍做检查、化验。她尝试过各种各样的中西药物,花了6万多元,病情依然没有起色。2003年,她已心灰意冷,干脆放弃治疗,并多次想自杀了断余生。

  2003年8月,她在中山市工作的儿子接她到中山市散心,并送她到医院耳鼻喉科住院治疗,作最后一搏。

  住院时,她反复问医生:“我这病有没有手术可做?”

  她这一举动引起了医生的警惕,医生发现她的症状与专科病症并不相符,怀疑是与心理有关的“怪病”,于是介绍她前来我这儿就诊。

  她并不接受我的询问,还质疑病症的性质,认为自己过去一向开朗,没有理由会患心理疾病。我说:“只需检查检查就行了,做不做治疗由你决定。”这样她终于坐了下来。

  她的病,部位在头、颈,以喉咙和舌头为主。发病时疼痛剧烈,还不停吐口水。但是,各种检查化验结果均为阴性,不能显示病症的程度。也就是说,我找不到与其他疾病相关的证据,符合“前提一”。

  患者在漫长的求医过程中,用了大量的对症药物以及相应的治疗方法,却没有取得应有的治疗效果,符合“前提二”。

  经我仔细询问,得知她的情绪和睡眠状况。综合上述情况,我认为基本上可排除躯体疾病的可能,于是我决定采用投石问路法进行试探。

  处方一:阿普唑仑片(抗焦虑药)0?2毫克,早餐后、晚睡前服;百优解(抗抑郁药)20毫克,早餐后服。

  用药3天,患者反映:能入睡,但半夜会醒。疼痛如前。无药物副作用反应。改用处方二。

  处方二:阿普唑仑片0?2毫克,早、中餐后服,晚睡前服加至0?4毫克;心得安片10毫克,早、中、晚餐前服;百优解同上。

  用药7天,患者反映:睡眠改善,焦虑减轻,症状时间缩短,但吐口水现象还存在。改用处方三。

  处方三:在处方二中加阿米替林片12?5毫克,早餐后、晚睡前服。

  用药7天,患者感觉:睡眠好,焦虑明显好转,心情平静,自觉症状程度减轻,吐口水减少。

 经过以上治疗,患者信心大增。

  治疗过程中,患者自诉,生活中的不顺心事,如媳妇的不敬、子女的经济问题等,让其过度担忧,才导致病症的产生。

  这是一种神经症。经过4周的治疗,患者自觉症状渐渐改善,脸上有了笑容,并主动跟我谈话。8周以后所有症状消失,她看起来精神爽朗。

  这就是投石问路法的威力。

  我提倡“投石问路”的方法,是因为它比较适合我们的国情和文化背景。它之所以能用且有效,是因为患者容易接受。在治疗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将那些现实中的复杂问题暂时搁下来,先治疗疾病,等症状减轻、心境改善后,再进行心理疏导。其效果真实可靠,于医生和患者均有益。

  在临床工作中,由于文化和观念不同,有许多患者仍对心理疾病抱有偏见,他们在就诊过程中不愿主动叙述病情,暴露内心世界。这时运用这种方法,对于这类患者进行被动治疗,也会取得一定疗效。

  肖女士,26岁,大学本科毕业,从事销售,未婚同居。她的发病症状以阵发性上腹疼痛为主,病史3年。纤维胃镜检查结果:慢性浅表性胃炎(主要描述:胃黏膜大面积充血)。B型超声波检查结果:慢性胆囊炎(主要描述:胆囊壁增厚)。临床诊断同上述检查结果。化验结果:肝、肾、胆囊功能正常。

  曾用药治疗,以胃动力药为主:洛赛克20毫克,一日1次,疗程约3个月;莫沙比利片5毫克,一日3次,疗程约5个月;吗丁啉片10毫克,一日3次,疗程约3个月;雷尼替丁片0?15克,每天早晚各1次,疗程约4个月;西米替丁片0?2克,每天早、中、晚各1次,另睡前0?4克,短时期。

  服过中成药:香砂养胃丸、金佛止痛丸;服过中药汤剂:陈夏六君子汤加减方、小柴胡汤加减方、柴胡疏肝汤加减方、逍遥散方及温胆汤等。此外,还用过不知名的草药。

  患者反映:每一种药,初服总是能够有所好转,但长期服即失效,症状依旧。

  虽然患者避而不谈个人经历,不提供任何她认为无关的信息,但其职业和同居的现状理应与病症有关。其检查结果“慢性胃炎”的诊断几乎无人没有,不能说明任何问题;而“胆囊炎”的诊断,因无反酸,进食油腻食物无加剧,难与症状吻合;体检结果没有触及胆囊,无相应的压痛,难以解释。以上条件符合“前提一”。而长期服大量胃药没有得到根本改善,也符合“前提二”。以上条件排除了单纯躯体疾病引起症状的可能性,于是我采用投石问路法进行观察。

  在原有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少量抗焦虑药:阿普唑仑片0.2毫克,早晚各1次;百优解胶囊20毫克,晨服。
  2周后,疼痛明显缓和,阵发性发作减少;

  4周后,症状消除,胃纳好,话增多,有笑容,睡眠好,减阿普唑仑;

  8周后,百优解改隔天服;

  12周后,开始停用所有胃药;

  16周后,停百优解。

  一年内随访,再也没有因此病的就诊记录。事后证明,患者的病症是因为同居男友是有妇之夫,不能经常陪伴她,自觉孤独、寂寞和无可奈何所致。

  此病的诊断,当属隐匿性抑郁症。

  我多年的临床工作经验表明,对于某些找不到病因,诊断又不明确的顽固性病症,完全可以从心理疾病方面进行筛查,运用投石问路法进行干预,常常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待续)


 


免责声明:作品版权归所属媒体与作者所有!!本站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有异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