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著作者:甘露春 连载整理:杨伊生
第一章 不要怕说“我有病”
我们的某些传统观念害人匪浅。改变我们的观念,重视和正视心理疾病,这很重要。我要强调的是,承认“我有病”,是认识心理疾病的基础。只有正确认识它,才能正确对待它。
第二节 现代人与心病
身心协调,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协调,是心理健康的基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与急剧转变,使许多人难以适应,心理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面对压力,如果处理不善,就容易罹患心理疾病。
协调的意义
人的身心需要协调,同时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也需要协调,这样我们的身心健康才会有保障。
身心的协调 人的机体本身就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无论是心理活动与躯体运作,还是自身心理方面的平衡,机体各组织器官都必须相互协调,这样人才能保持健康,而不至于患病。
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 人是自然界的产物,并受其支配。古人有“天人合一”的说法。“天”指人类赖以生存的宇宙、客观世界,包括气候条件、自然环境,等等。“天人合一”指的是只有与外部环境协调,人才能正常生活,任何一方面失调都会引起不良反应,从而导致疾病的产生。
地球本来就是一个平衡统一的世界。无论是植物与植物、动物与动物、动物与植物之间,还是人与动物、植物之间,皆保持着某种平衡关系。这种关系得以延续的关键就在于其以食物链的形式存在,并相互依赖,协调发展。而食物链的断裂,意味着整体环境素质的下降。
过去的教训告诉我们,人类发展必须和自然环境相协调。任何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都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人类不顾后果发展的大工业所带来的“温室效应”就是最好的佐证。
只有尊重自然法则,才能保持人与自然环境的平衡,才能减少疾病的发生;只有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人类的发展才能得以长久。
人与社会环境的协调 我们将身处的社会分为“大社会”和“小社会”。人都是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没有谁能脱离社会而存在,因此,每个人都会遇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
(1)大社会
“大社会”由政治、经济、文化等元素所构成,包括政治信仰、道德标准、审美观念、人文景观、城市面貌、交通设施、经济往来,等等。
每个生活在社会中的人都必须遵从“大社会”的基本运作方式,受到国家法律、法规和具体行为规范的约束。人的活动都应在这一范围内进行,并能够为他人所接受。也就是人与“大社会”相协调,包括人与国家的政治气候相协调,与公共道德标准、大众审美观念及生活方式保持一致。
人与“大社会”如果不协调,其生存权利将会受到挑战。由此产生的生理和心理压力将会大于一般人,而矛盾带来的冲击会导致其产生一系列的不适应,心理学上称为社会适应不良。严重的社会适应不良可以导致心理障碍,甚至精神病。
(2)小社会
“小社会”就像一个个人体细胞,由家庭、单位、学校等元素构成,拥有相对独立的结构和功能。我们的社会就是由千千万万个“小社会”组成的。
“小社会”是人生存的基础环境,并受“大社会”环境的制约。作为生活中的个体,人的行为方式必须与“小社会”环境相协调。在现实社会中,这一条并不易做到,因为一个人的行为方式与他的道德修养、社会理解能力、做人的态度、意志品质、心理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一复杂因素决定了我们各自的人生经历,不管是悲剧还是喜剧,不管是轰轰烈烈还是平淡无奇,都反映了“小社会”的具体内容。
然而,在与“小社会”相统一的过程中,人们只能坚持自己的方向,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摸索出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才能避免社会发展带来的冲击。
别人成功的人生经历是无法复制的,我们只能作为参考。就好像穿着打扮一样,别人穿着好看的,你不一定合适;你穿着好看的,别人也不一定合适。
(3)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指社会人群中因交往而构成的相互联系的社会关系,也被称为“人际交往”,包括亲属关系、朋友关系、学友(同学)关系、师生关系、雇佣关系、战友关系、同事及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等等。
在众多关系中,家庭关系是最值得我们重视的一种关系。俗话说“家和万事兴”,良好的家庭关系,有利于提高家庭生活质素,有利于身心健康。
在中国,由于受传统文化及生活方式等的影响,人们对家庭的依赖性很大,如果家庭内部发生矛盾冲突,受伤害最大的就是家庭成员。
如何处理好家庭关系,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这里有几点建议供参考:
建立平等的成员关系,有利于巩固家庭;
发扬互助负责的精神,有利于家庭团结;
习惯聆听对方的倾诉,有利于化解矛盾;
多鼓励少批评,有利于增强生活的信心;
适当的休闲浪漫,有利于调节身心健康。
同事关系、同学关系等在我们的生活中同样不可忽视。融洽协调的关系建立在相互理解、相互帮助、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建立协调的同事关系、同学关系,有利于事业发展。否则,将会对当事人双方造成心理伤害。
社会发展的影响
人类经过漫长的发展,完成从猿到人的进化。在不断创造、实践和积累的过程中,人类不仅掌握了开荒耕作、饲养牲畜、兴修土木等技术,还创造了语言文字等。
在此基础上,人类在精神上更是突飞猛进,开始研究天文、地理、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强调团结合作,总结成败得失。可以说人类得以成为地球主宰的根本原因,就是精神世界的进步。
然而,人类并没有满足。近一百年来,人类将科学文明推向高潮——计算机技术、航天技术、原子技术、生物遗传工程、通讯科技等高速发展。这一切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及行为,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毫不夸张地说,人类在地球其他生物眼中早已变成“太空人”。归根到底,这都是人脑的功绩。
然而,事物总是相对的。人类社会发生巨大变化,伴随而来的问题也相应增加。据研究报告:全球每年100万人自杀,30%来自中国。而与心理因素相关的死亡数字更是不可估量。“当今世界上已死亡的人当中,有70%与各种精神折磨相关!”美国一些心理学家是这样描述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正在急剧变化,人们面临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导致精神心理方面的疾病迅速增长。
我们遇到的问题
我们所说的心理疾病,就是人的心理活动产生障碍,导致感知觉、情感、思维、行为、意志的不协调,引起人的注意障碍、记忆力减退等一类疾病。
要想清楚地认识心理疾病,我们就必须先了解产生心理疾病的背景。可以说导致心理疾病发生的因素多种多样,它的产生与人类生活的环境密切相关,包括社会背景、生活环境、人际关系等,既有物质上的,也有精神上的。
社会发展对人的陈旧思想观念产生巨大冲击,动摇人的世界观,改变人的生活方式。
几十年来,中国在改革开放方针政策的指引下,各行各业力争上游,人们运用知识、技能、物力等资源全力竞争,推动社会向前发展——改革、兼并、重组、合资、转产、收购、破产、移民、下岗、再就业等新名词、新概念的出现,无一不对生活在这一伟大时代中的人产生深刻的影响。
在这些大潮冲击下,随之而来的是社会地位的改变、经济利益的分化。社会提倡高效率、高技能、高强度,使工作变得越来越紧张,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这种形势迫使我们不断学习、更新和开拓,迫使我们节省时间、抓紧时间,甚至争分夺秒。
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能体验到时代的紧迫感、挤压感!
因此,在这个躁动的变革时代,人的心理早已不再像过去那样平静。无论家庭关系还是社会关系,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受功、名、利、欲的驱动,各种社会矛盾日渐尖锐,人际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张,生活、工作、学习变得越来越困难。
由此,人的心理发生扭曲,产生的心理问题愈加普遍:各种明争暗斗、消极怠工、无故弃学、离婚、弃子、包二奶,甚至连吸毒贩毒、抢劫杀人、敲诈勒索、贪污盗窃、行贿受贿、买官卖官、卖淫嫖娼等犯罪问题也应运而生。
心理障碍已经成了我们前进道路中的绊脚石。社会要想发展就不可忽视人的心理健康!
社会环境的急剧转变,使一部分人因此失去原有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同时也使一些人受到刺激,变得心浮气躁,如果不能对他们的情绪及时进行疏导,就会让其形成心结,从而诱发心理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