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山健康网 >> 用药指南 >> 合理用药 >> 正文
喜欢本文就请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更多
收藏此页

中国人应该这样用药

文章来源:西安晚报(西安) 作者:佚名 点击:更新时间:2014/5/22 9:26:50     ★★★

作者为专业药师,凭借在中美两国药房多年的实际工作经验,就当前中国人普遍存在的用药误区和国际上最新临床用药知识,进行通俗易懂的解析,教您如何安全用药,合理用药。

 

 

 

        作者为专业药师,凭借在中美两国药房多年的实际工作经验,就当前中国人普遍存在的用药误区和国际上最新临床用药知识,进行通俗易懂的解析,教您如何安全用药,合理用药。

  另外,细菌感染被控制也需要一段时间。就拿最常见的肺炎而言,即使确定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使用抗生素后也需要观察2~3天才能看到效果,此时才能大致判断选择抗生素的种类和给药途径等是否正确。

  此外,每种疾病都有它固有的发展历程。有些常见病不治就能自愈,被称为自限性疾病,常见的如普通感冒(上呼吸道感染)、非感染性腹泻等。这类疾病在儿童身上高发,疾病好转通常需要1周左右的时间。面对儿童自限性疾病,家长往往表现得太过焦虑,不停地寻找“名医”。其实,不存在治疗儿童常见病的名医,家长缺乏的是对常见病的基本认识,以及对常见病的护理知识。儿童常见病“三分治疗,七分护理”。孩子吃得好、睡得好、精神好,往往生的就不是什么大病。很多儿科医生笑谈,他们喜欢接诊二手病人。为什么呢?因为很多小宝宝的病,病程在5~7天,很多家长的耐性顶多就是2~3天,往往到了4~5天的时候就坚持不住了,换个医生再给宝宝看一遍。经过第二个医生治疗后,宝宝2~3天病就好了。其实这是宝宝的病程自然结束了,家长们还误认为是第二个医生的功劳,往往会抱怨之前的医生昏庸。

  民间有句俗语“倒霉的医生治病头,走运的医生治病尾”,老百姓把患病的初期和患病的末期,分别叫作“病头”和“病尾”。人们在刚开始看病治疗时,往往都“求愈心切”,一旦不见效果,常会埋怨医生,所以说“倒霉的医生治病头”。而当病情渐渐好转,再去看医生,吃了第二个医生的药很快就见效了,似乎第二个医生能药到病除,于是,病人就夸第二个医生医术好,这叫作“走运的医生治病尾”。

  另外,有些病是随着病程进展逐渐明朗的,比如幼儿急疹。这种疾病在6个月~1 岁的宝宝中很常见。出疹子前会发烧烧得很厉害。家长看到宝宝发烧,会第一时间带宝宝去医院,但此时,因为疹子还没有发出来,哪个医生也不能明确诊断出宝宝患的是幼儿急疹,只有当疾病进展到3~4天,热退疹出才能明确诊断。也有些棘手的疾病,需要不断排除其他的疾病才能最后确诊,很多时候正是因为初诊的医生排除了其他的疾病,复诊的医生才能给出正确的诊断。

  这就好比吃馒头的经典故事:一个人因为肚子饿,吃了5个馒头都没解饥,又吃了半个才吃饱。吃饱了以后他就开始抱怨前5个馒头白吃了,早知如此就只吃最后那半个馒头了。是不是很可笑?看病也一样,切不可因为才吃一两次药没看到效果,就急着换药或者换医生。

  人们常说“一分价钱一分货”,所以在经济能力允许的范围内,人们喜欢买价格高的东西以求买到好的质量。但药品不是越贵越好。药品价格是由它的研发成本、原料成本、工艺制备过程以及销售环节等因素决定的,不是由药品对疾病的疗效好坏决定的。有些新药,由于研发成本高,定价会相应高,但不见得疗效就一定好过现有的老药。比如人们熟知的老药阿司匹林,大剂量的阿司匹林可以止痛、退烧,小剂量的阿司匹林可以预防心梗、脑血栓患者的血栓形成。它的价格很便宜,但它的作用是世界公认的。

  还有一些慢性病患者,总希望从新药中寻求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一般来说,临床上对新药和刚进口药品的实际疗效及毒副作用的观察时间不长,需要有一个实践检验的过程,要经过大规模的临床使用才有可能发现其罕见的严重不良反应。在检验过程中,就有一部分新药由于经不起考验而被淘汰,比如曾经盛极一时的减肥药“曲美”(通用名:西布曲明),在临床用了一段时间后发现它会增加患心血管病的风险(包括非致死性心梗、非致死性卒中、可复苏的心脏骤停、心血管死亡等),于是在全球范围内被禁用。所以不能盲目迷信新药。

   有些病人服用某种药后出现不适,便认为是药品质量问题,甚至认为是医生开错药所致,进而引发医疗纠纷。实际上,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和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多数情况下是药品的固有属性,我们称之为药品不良反应,也就是老百姓俗称的“副作用”。这类反应的出现不属于人为错误,不作为医疗事故的依据,只作为加强药品监管、指导老百姓合理用药的依据。

  有些药品的不良反应是很难预测的,尤其是新药,因其上市前临床试验的病人数有限,病人所患疾病的种类单一,多数情况下还排除了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等),因此一些罕见的、长期才能表现出来的、发生在特殊人群身上的不良反应难以察觉,必须在大范围临床使用后才能发现。因此,要警惕药品不良反应,尤其要警惕新药的不良反应。


本文来源:西安晚报

    
评论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发表评论
昵 称: 邮 箱:
评 分:
内 容:
0/5000)

提示:Alt+S快速发表
  • 全部的问题:12200
  • 己解决问题:11142 条
  • 未解决问题:1058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