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山健康网 >> 用药指南 >> 家庭药箱 >> 家庭药箱 >> 正文
喜欢本文就请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更多
收藏此页

健康人群莫盲目“吃药防病”

文章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佚名 点击:更新时间:2014/3/23 18:26:00     ★★★
本文导读:不少家长定期给孩子吃中成药防感冒、调胃口;也有不少人打几个喷嚏就吃药提前“预防”

 

即使是在流感高峰期,普通人也没必要预防性服药。

Gettyimages供图

  有原发性疾病或已明确潜在致病因素、可能发作又尚未发病的人群才需要适当提前用药

  医学指导/广东药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药学部主任陈吉生教授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主任中药师丘振文

  文/记者翁淑贤 通讯员庄文斌、方宁、张秋霞

  “幼儿园喂药”上周成了“热词”。医学界专家认为,人们从“良知”缺失与“趋利”角度去评论和谴责的同时,也应关注民众医学素养匮乏的问题,反思盲目“预防性”用药的现象。

  “预防性吃药”在我们身边并不少见。有家长定期给孩子吃中成药防感冒、调胃口;一些人有点风吹草动,或只是打几个喷嚏就忙不迭地找药吃以提前“预防”。甚至在临床上,近些年医疗界大规模反思的抗生素的滥用问题,其中也有不规范的预防性用药。

  “预防性用药”的要义到底是什么?在什么情况下才需要“预防性用药”?对于健康人群,流感来了有没有必要“预防性用药”?记者就此采访了药学专家——

  现象:“吃药防病”案例并不鲜见

  近期,多地查出有个别幼儿园给孩子集体喂药防病事件——陕西西安、吉林省吉林市个别幼儿园曝出园方私自给孩子服用“病毒灵”,又有报道披露深圳有幼儿园给孩子服用板蓝根,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为何未经家长同意给孩子集体喂药?涉事幼儿园有关负责人的理由是为了“防病”!

  其实,涉事者这种盲目“吃药防病”的观念和做法,在普通人当中并不少见。广东省卫计委副主任廖新波在评论个别幼儿园查出“喂药事件”时假设了一个这样的前提:“春秋季节为了防止孩子感冒,我们准备给孩子服用‘病毒灵’,同意吗?”他称,根据他目前所掌握的家长育儿心态,“至少有一半是同意的”,就像之前发生的“医生不给打吊针就打医生”的愚昧事件一样,还是有不少人盲目相信用药防病,迷信吃“预防药”。

  观察:抗病毒感冒药当“防病药”

  你或家人有没有吃过“预防药”?记者随机访问15人,半数受访者承认自己有给孩子吃过药以预防疾病。其中,注重保健的老人和母亲“吃药防病”的观念较“强”,年轻人、男性和经常看医学科普的多不认同这种观念。有家长会定期给孩子吃中成药防感冒、调胃口;有的人一有点风吹草动也会自己找药吃以提前“预防”。

  “家里药箱有一部分药本来就是用来防病的呀!”65岁的关姨说,她孙子有时咳嗽或是胃口差,她会让儿子媳妇给他吃点保婴丹、猴枣散,或是隔三岔五喝点小儿七星茶。关姨自己则承认自己平时会不定期吃点清热解毒的药物“调理一下”;遇到流感季,也会吃点抗病毒药物“预防一下”。而夏天进出空调环境,有时连打几个喷嚏,她会吃点感冒药来“预防”。

  “未病先防,不用跑医院,省去很多麻烦。”关姨坦言,以前防感冒喉咙痛,会吃点头孢之类的抗生素,近年来听说这种药伤身便吃得少了,现在基本都用复方感冒药或中成药。“有多大用说不清,但没什么副作用吧?”

  关姨的日常“预防药”配备有一定代表性。记者发现,感冒药、抗生素、抗病毒、维生素C是不少人常备的“预防药”。

  看真D

  所谓“防病药”其实误区多

  不少人常服用板蓝根来“降火”、防感冒,一些家长则把保婴丹、猴枣散、六神丸当作“防病药”常用来帮孩子“调理”。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主任中药师丘振文对相关误区一一提醒如下:

  板蓝根防感冒没根据

  板蓝根是寒性中药,对病毒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如果没有感冒或不是感冒初期就用,真是预防过度。板蓝根喝多了会影响食欲、坏胃口,即中医所说的“苦寒败胃”。

  保婴丹猴枣散并非开胃药

  不少家长常备保婴丹、猴枣散给孩子“调理”防病,以为吃了孩子胃口好、身体好,自然少生病。而据丘振文介绍,这两味药都是苦寒的中成药,配方中都有麝香、牛黄、全蝎、猴枣等性味寒凉的药物。在治疗上,发高烧和风热感冒的患儿可适当用点保婴丹,支气管炎、肺炎及哮喘等有内热实证的患儿可适当用猴枣散。但这两种药都没有开胃健脾的作用,若当成“开胃药”给孩子调理,长期服用极易伤脾胃,甚至造成体虚。

  六神丸不能防痱子

  丘振文指出,六神丸的功效主要是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有些家长给孩子吃六神丸,说是可以防痱子和扁桃体炎。他提醒说,六神丸中含有冰片蟾酥等有小毒的中药,乱用可能中毒。至于防痱子,还没有足够的临床证据能证明其有这个功效。

  专家说法

  预防性吃药有特定条件

  “给孩子集体吃病毒灵或喝板蓝根防感冒,这是乱来,根本不是什么‘预防性用药’!”广东药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药学部主任陈吉生教授解释说,临床上,针对一些本来已有原发性疾病,或是已明确潜在致病因素、可能发作又尚未发病的情况下,为防止或减轻该种疾病的发生,医生才会考虑指导病人提前适当使用有针对性的药,以抑制、延缓或是减轻甚至避免发病。比如,对一些有心血管基础疾病的老年人,为防止脑血栓等病,可每天小剂量服用阿司匹林,因其具有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有助于防止血栓等血管阻塞性疾病或延缓病情的发展;又如,对于一些患有运动性哮喘的病人,如果需要做特定强度的运动,在必要的情况下也可提前预防性用药;而对曾经发生心绞痛的患者,在其进行运动量较大的活动之前5~10分钟预防性使用硝酸甘油片,可避免诱发心绞痛等,都是针对特定人群在特定条件下预防性用药才有积极意义。

  “但是药三分毒,预防性用药往往是两害相权取其轻。”陈吉生说,比如长服阿司匹林也可导致胃肠黏膜受损,严重的甚至出现溃疡、消化道出血等。而小剂量服用阿司匹林抗凝防血栓其实并不能根本消除病因,需长期服用才有效。所以,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密切观察,有胃肠道溃疡者更要慎重用药。

  培养健康生活习惯更防病

  “这些年生活条件改善了,人们越来越注重保健,但若通过吃药来防病健身,就走偏了。”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主任中药师丘振文提醒说,无论是西药还是中药,不管是处方药还是非处方药,都有其适应证和禁忌证,同时也存在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若使用不合理,难以预计其带来的不良反应。

  “药是用来治病的,有病才吃药,健康人群根本不需要通过吃药来防病。”陈吉生指出,目前除了规范使用一些有针对性的疫苗,实际上并不存在可以起到确切防病保健作用的预防性药物。他认为,要达到防病目的,关键是要提高身体的抗病能力。中医也有“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一说,所谓的“正气”,相当于人体的抗病能力,而“邪气”则相当于致病因素,机体抗病能力强了,人就不容易发病。

  如何提高抗病能力?专家建议应该从日常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入手。比如季节交替、冷暖不定之时,注意防寒保暖,作息规律,睡眠充足,饮食均衡,适当运动。另外,生活工作的环境要保持清洁,室内定期通风,讲究个人卫生、勤洗手等等。“这些都是老生常谈,但比起吃药安全有效多了。”陈吉生强调。

  特别提醒

  盲目吃药,不防病更伤身

  “即使是在流感高峰期,我认为普通人也没必要预防性服药。”针对一些人好用维生素C甚至是抗生素、抗病毒口服液等药物来防感冒的做法,陈吉生认为不可取。其实长期吃维生素C防感冒已经被证明基本无效。而将抗生素当“消炎药”滥用的后果则催生了耐药性。此外,药物进入人体后,需经肾脏等器官代谢,如果没有适应证乱吃药,加重了脏器的代谢负担,长期吃甚至可能损害到肝、肾等器官。

  在不少人推崇的“预防药”中,中成药是主要品种,被认为“没什么副作用”。

  “其实这是误解。”丘振文指出,很多人误以为中药都是“药食同源”,所以觉得“没副作用、安全”。实际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录中药几百种,药食同源的中药才80多种,只占其中小部分。大多数中药有偏性,即所谓的“毒性”,用对症了是治病,不对症肯定伤身。特别是对于身体仍处在生长发育期、各脏器及免疫系统未完善未成熟的孩子,这种伤害可能更甚。

    
评论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发表评论
昵 称: 邮 箱:
评 分:
内 容:
0/5000)

提示:Alt+S快速发表
  • 全部的问题:12200
  • 己解决问题:11142 条
  • 未解决问题:1058 条